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到河西去,领略五洲绿色风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4:51 扬子晚报
  4天后,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就要在南京盛大开幕。绿博会主会场———占地1155亩的绿博园镶嵌在河西滨江,毗邻奥体中心,南北绵延达1.1公里。刚刚建成的绿博园已被各界冠以“河西大花园”、“绿色博物馆”等等美称,绿博园到底什么样,记者昨天特地前往采访,先睹为快。

  600种植物扎根河西

  新疆的胡杨,南宁的桫椤,湖北的对节白蜡,还有1亿多年才能形成的远古树化石———硅化木……温带的、亚热带的、热带的,这里堪称是绿化产品的“博物馆”,我国辽阔土地上的绿化成果在这里将一览无余。初步估计,整个绿博园植物种类超过600种!

  在绿博园中部,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中国石油园的沙漠景观区。20多棵胡杨“乘专车”从5000公里外的库尔勒塔里木河畔来到南京。据说,胡杨能“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因此,景区内躺着的4棵数百年历史的枯胡杨,虽已老态龙钟,却没有一处腐烂。此外,沙漠里才能看到的沙棘、骆驼刺、沙枣、罗布麻等植物的到来,将为江南地区的人们再现万里之外茫茫戈壁的景象。

  据介绍,南京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是南北植物的过渡带,而南北方的植物品种若能在绿博园里种植成活,将对解决目前城市绿化景观树种单一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南京留下一座生态教育基地

  形若一只美丽千纸鹤的1.5万平方米主展馆,可营造4种不同气候条件的温室,45个风格各异的室外景点,还有江边滩涂湿地上的三大自然景区……绿博园虽未正式开园,但来过的人都感叹,这里真是一座博大的“生态教育基地”。

  特别是依次在长江滩涂上展现的江滩湿地园、绿色家园和旱溪园,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亲近到了最自然的原生态。江堤外,占地1.8公顷的江滩湿地园利用基地内水面,塑造湿地水域、湿地生态岛、湿地疏林等环境。垂柳依依拂岸,江风吹过绿摇动。游人漫步在湿地的木栈道上,便可观赏到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布成的美景。

  3幢别致的木结构房屋,壮观的风车阵……这里便是绿色家园。蔽天绿阴为盖,芬芳林地为席,这里所有房屋都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光能等作为能源系统,屋内恒温恒湿,屋外清新自然,预示着未来世界人类家园的模样。

  旱溪园,顾名思义,旱地也可赏溪景。这里用卵石、河滩石模仿自然界的水面,用地形处理模仿自然岛屿。虽是一片“枯山水”,却栽植了不少湿生植物,游人驻足平台远眺,俨然一幅素雅、清幽的大地景观艺术画卷。

  自家门口看“五洲园林”

  走进绿博园,不仅能看到除了港澳台以外、全国所有省份区域的绿色风光,还能领略到异国风情。此次绿博会,五大洲都有代表国家前来参展,为绿博园增色不少。

  还没到国际展园区,远远就能看见一座15米高的埃及方尖碑巍峨耸立。碑身上刻着古埃及的图案和文字,昭示着法老的权威和显赫身份。方尖碑是埃及古文明的骄傲,现有30多座分布在埃及、罗马、法国等地,此次是方尖碑首次现身亚洲。方尖碑周围种满了非洲风情的热带植物,使人仿佛置身于浩瀚沙漠中的绿洲。红箭门、乌鹊桥、水车、济州岛,韩国园中庶民与宫廷建筑相处一处,再现了古代朝鲜的风光。

  被称为风车之国、花卉之国的荷兰,此次将风车、花卉都搬到了绿博园里。进入荷兰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荷兰的代表建筑———木屋风车,深色的木屋顶上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一条石砖砌成的花圃色彩斑斓,里面种满了荷兰本土引种驯化的新优植物品种,显示荷兰高超的园艺水平。漫步在新加坡园的小路上,感觉很奇特:四种不同材料铺成的路面,分别代表居住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和欧洲混血人,象征新加坡多元人文特色。

  “一处生命活力之园”,这是人们踏进墨西哥园就能想到的主题。墨西哥素有“仙人掌的国度”的美誉,因此满园带刺、形形色色的仙人掌使这个南美国家的展园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园内栽种的金琥、仙人指、景天等仙人掌科植物,在卵石、陶粒、砾石铺地的衬托中,散发出浓浓的异国风味。

  绿博园建成后将作为永久性的城市公园坐落在长江边,到时,看南京河西新城,风景这里最好!本报记者唐悦

  走进“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主会场河西滨江绿博园,象征南宁市与南京市友好城市的真挚情结———永宁园有着浓郁的壮乡少数民族特色。主体建筑风雨桥、鸳鸯亭不用一钉一铆全木榫接而成,堪称一绝。图为具有壮乡民族风情的鸳鸯亭。张安福摄
到河西去,领略五洲绿色风情(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