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话题:仅改个称呼是不够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1:5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重庆市长近日在一次会议上呼吁:市民要消除歧视,别再叫进城农民工为“棒棒”。当地媒体积极响应,向市民征集新的称呼。据《成都商报》9月21日报道,截至20日,经筛选,已有19个称呼送交市劳务办,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力哥”,最具知名度的是“梅老坎”。重庆市劳务办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考虑给“棒棒”改名,从而形成重庆一个特有的劳务品牌。
记得多年前,有一部叫响全国的电视连续剧,叫《山城棒棒军》。当时感觉,“棒棒”的称呼挺亲切、挺自然,没什么歧视色彩。谁曾想,如今这一称呼竟成了歧视农民工的代名词,以至于还要市长亲自出面,呼吁给“棒棒”改名。 给“棒棒”改名的初衷应该说是不错的。只是我认为,指望用改名来消除歧视,想法未免简单了。 首先,将进城农民工称为“棒棒”,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叫法,早已被大众所接受。而重庆市劳务办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考虑给“棒棒”改名,不知他们有否考虑过民俗强大的惯性力量?改名后,又会有多少百姓把新的称呼当真,并愿意接受新称呼? 其次,并不是“棒棒”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多少歧视色彩,而是某些称呼“棒棒”的人在歧视农民工,而是这些农民工的实际地位很低。因此,只要对农民工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即便改个称呼,也不会从实际上改变农民工被岐视的命运。 所以说,消除对“棒棒”的歧视,关键还是消除歧视思想,尤其是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工待遇和地位、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上,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懂得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这,无疑才是根本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