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国情教育强化“忧患意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1:5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在人们还习惯于自诩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之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王淀佐近日在宁夏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题报告会上敲响警钟:由于我国资源相对缺乏,学校教材不应再夸大“资源丰富”。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则呼吁,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让触目惊心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数据取而代之。 “中国地大物博,其实是稀薄的‘薄’,而不是广博的‘博’。”国土资源部原副部
早在2003年12月,一份被送往国务院的《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报告,就以大量事实颠覆了“地大物博”:中国油气资源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石油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 然而,专家指出,比资源更紧缺的是忧患意识。 法国香水,意大利霓裳,德国汽车……发达国家的高档消费品正急忙赶往中国城市。他们转移战场的动力强大无比: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的中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每年在超豪华物品上消费20亿美元。而据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与此同时,“长流水”、“长明灯”等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沈阳国际美食节展演的“满汉全席”,共展出冷热荤素196道菜品,前后耗费资金20余万元。在3天展演期过后,这些佳肴大多倒进了垃圾桶。据估算,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高达600亿元。 “危机感!一定要有危机感!”全国政协委员、“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说,“我们的国土承载的人口从来没有这样多,人均占有资源从来没有这样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来没有这样快,再没有危机感怎么得了?” 然而,国情教育中的忧患意识、公众的资源观念并没有因为专家的疾呼而获得根本改善。正因如此,王淀佐强调“必须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们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养成资源紧缺意识,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而不是盲目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 “国情教育必须勇于承认现实。承认‘地大物薄’不可怕,可怕的是忧患意识的缺失,可怕的是对基本国情的懵懂。”北京市民卜松民说,尽管开展了关于“节约型社会”的大规模宣传,但并不说明国人已普遍了解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更不代表国人就会践行节约。实际上,即便真的将“地大物博”请出教科书,构筑公众对于资源、能源的忧患意识也非朝夕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