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度诺贝尔奖专题 > 正文

新书《兄弟》问世掀起余华获诺贝尔文学奖传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5:06 辽沈晚报
新书《兄弟》问世掀起余华获诺贝尔文学奖传言

作家余华作客新浪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有纷纷议论说“余华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兄弟》上部问世,这个话题像星星之火一样又被吹燃。

  而余华在新作出版前后也被多次问到这样的问题。他笑着答道:“我已经写了20多年了,我知道什么是我应该去想的,什么是我不应该去想的。写作是我可以控制的,至于能不能获奖不是我考虑的。”

  徐林正正在研读一系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他曾用5年多时间对余华通读、侧面了解和直接采访,在《先锋余华》一书中,他从各方面综合分析认为,“余华是中国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性最大的人”。现在他仍坚持这一判断,就因为余华“独特而非凡的洞察力、空灵而冷酷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真正的中国人的‘活着’一系列优秀作品”。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实力之作,冷静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家庭是怎样“活着”的故事,严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温情、生命韧性深深打动了读者。

  而《兄弟》则更突出了时代环境对小说人物的影响。《兄弟》上部描写李光头、宋钢兄弟在反人性的文革时代的少年生活,下部则是人性在当代社会的历练。余华表示:“这两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极端,‘文革’是彻底反人性的,现在则是人性泛滥,简直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当这两个时代的故事发生在同一代人身上,通过人物的命运把两个时代连接起来,突然发现它们相得益彰,它们的价值就诞生了。”“我们这代中国作家生活在一个裂变的时代,今天的中国社会充满了传奇性,生机勃勃。这是一个叙述者千载难逢的时代。”

  就像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邹亮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本身就是复杂的事情,余华能否获此殊荣实在是难以揣测。不过在他看来,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作家中应该能够出现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论他是余华、莫言、李锐还是谁”。

  中国文坛不缺乏煽情叙事能手、文本形式创新怪才,也不缺少细致描写个人命运、私人生命体验的作家,但一直没能有一部通过人性命运的视角,反映这个裂变时代的透彻之作。《兄弟》的上篇已经成功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轮下的毁灭史,但留下了信念和温情的种子,让我们笑中带泪。接下来才是小说真正值得期待的精彩之处:余华将如何走入更宽阔、纵深的时代景深,如何使用他子弹般的语言穿透一个民族和历史的隐秘核心?

  ■作家余华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

  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

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陈 潇

  相关专题:2005年度诺贝尔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