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省政协促进中部崛起联合调研活动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7:2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政协联合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五省政协,围绕促进中部崛起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该项活动已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关意见和建议已经进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背景:中部处境令人忧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土地总面积102.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36310万人,占全国的28.1%;2003年生产总值26349亿元,占全国的22.5%。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历史上曾为全国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诸多原因,中部地区出现了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慢于西部的现象,有“塌陷”的危险。反映在经济增长速度上,2003年以来,中部地区GDP的增长速度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低。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1990年下降到83%,2003年下降到75%。反映在地方财力上,2003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1440亿元,仅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4.6%。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上,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西部。造成这种状况,既有中部地区自身的原因,又有中部地区生产分工层次偏低、企业税负较高、政策边缘化等诸多客观因素。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不仅将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

  契机:中央作出英明决策

  中部地区的发展,牵动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心。从统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出发,党中央、国务院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把促进中部崛起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策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2004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促进中部崛起得到进一步肯定。2004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事关全国大局,惠及中部各省,非常英明,非常及时,对中部地区三亿六千万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备受鼓舞的好消息。中部六省能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时提出符合六省实际、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进程和效果。

  谋划:六省政协联袂行动

  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信号刚刚发出,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等就敏锐地意识到,把这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产生实际效果,人民政协有许多工作可做。去年下半年,省政协主席会议决定,2005年上半年,联络中部地区其他五省政协,就促进中部崛起有关政策问题开展大型调研活动。方案提出后,得到了全国政协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各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指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是温家宝总理亲自出的题目,搞好这方面调研,既是中部六省政协的应尽职责,也是全国政协应该重点关注、重点支持的重大课题。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六省政协促进中部崛起问题的研讨会需及早安排,否则国家的“十一五”计划难以采纳我们的意见。2005年1月8日至9日,河南省政协邀请中部其他五省政协在郑州召开商讨会,就联合开展研讨活动的有关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商定,由河南省政协以六省政协名义代拟报告,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就促进中部崛起问题进行视察;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期间,由各省政协提供材料,河南省政协负责综合,形成联名提案,以驻中部六省全国政协委员名义提交大会,并提交会议发言材料;邀请全国政协领导参加,在郑州召开中部六省政协研讨会,审议通过由河南省政协代拟的总报告并以六省政协名义上报全国政协。至此,人民政协历史上第一次由若干个省政协出于同一目的、围绕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组织的大规模调研献策活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运作:上下联动建言献策

  商讨会结束后,六省政协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广大委员和专家学者,深入工矿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多方收集情况,广泛征询意见,足迹踏遍了晋、皖、赣、豫、鄂、湘的城乡大地。全国“两会”期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驻中部六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场合分别对中部崛起问题作了发言。范钦臣主席联络六省政协主席等43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促进中部崛起的联合提案。3月5日,在由吴邦国委员长参加的中共一、二组联组会上,范钦臣主席作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发言,对如何促进中部崛起提出了8条建议。3月6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举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罗豪才出席了座谈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等10个提案承办单位现场答复了提案人的意见和建议。中央及中部六省数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这些活动,对于扩大中部影响,宣传中部优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商讨会的要求,河南省政协认真组织了本省的大型调研活动。2005年2月18日,河南省政协召开省内调研活动协调会,成立了以张洪华常务副主席为组长、陈义初副主席等为副组长的促进中部崛起调研活动领导小组,邀请了省内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小组成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于4月20日和5月10日分别召开了由18个省辖市政协和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参加的两次高层次的研讨会。

  受中部其他五省政协委托,河南省政协还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对中部六省进行了视察。张思卿副主席带领由十多位原省委书记、省长及中央部委的领导同志参加的常委视察团,深入江西、湖北、河南三省,并分别在武汉、郑州召开了六省座谈会。5月底,中部六省政协在郑州召开联合研讨会,张思卿副主席带领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参加了会议。在反复协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会议通过了凝结着六省政协委员心血和汗水、反映着中部三亿六千万人民愿望和心声的《六省政协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建议》共8个方面、30条,内容涉及“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财税金融、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市场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基本涵盖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成效:意见建议进入决策

  《六省政协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和各省的补充材料报到全国政协后,全国政协附上意见后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对这份《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国内有家重要新闻媒体就此评论说:“中部六省联袂向中央政府提出了30条政策要求。这一举动所透露出的意味有理由让人相信,中部六省在经历了‘旁敲侧击’提示政府给政策的阶段,进入了‘明目张胆’要政策的阶段。”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落实中央战略部署,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视察报告,并被多位国家领导人批示。6月18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说:“请发改委、国研室认真研究政协的视察《报告》,抓紧提出中部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6月17日,贾庆林同志批示说:“地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是今年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重点课题之一。中部崛起的报告,取得了初步成果。”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围绕促进中部崛起,也都做了大量工作。8月中旬,温家宝总理亲临安徽、湖南两省,就中部崛起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了中部六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8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赴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就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这充分说明,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六省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围绕中部崛起所开展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进入了决策。

  启示:参政议政贵在创新

  这次联合调研活动,有许多创新之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参政议政要立足全局想大事、议大事、干大事。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能否卓有成效,关键在于是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想大事、议大事、干大事。政协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而且位置超脱。当前,促进中部崛起是中部地区3.6亿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也是中部六省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河南省政协站在全局的高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件大事,超前研究了这一重大问题,找准了服务大局和发挥优势的结合点,显示了其战略眼光,体现了其驾驭全局、科学献策的能力,为开创地方政协工作新局面创造了新鲜经验。

  二是建言献策要善于聚群力、集群智。中部崛起事关中部六省,仅河南一个省提建议,力量太单薄,只有中部六省联合起来共同呼吁,才有可能产生大的影响。河南省政协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全国政协的支持,争取六省政协的支持,争取省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支持,调动了自身的精兵强将,形成了建言献策的合力,从而演出了一幕参政议政的精彩活剧。②6 关少锋 王克俊责任编辑:陈要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