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事大王”谭振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8:43 华商网-华商晨报
“故事大王”谭振山(图)
  “有人心里还装着那些老传统的精骨儿,就好” 吴晓天 摄

  核心提示

  一个在田间地头讲段子、说故事的老人说出了名,他的名字很可能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

  他叫谭振山,住在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从出生到现在,他在此生活了80年。

  被中外民俗学家们称作“故事家”的谭振山说,自己就是一个庄稼汉。

  9月9日,根据《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等文件,我省向上推荐了38个项目,其中沈阳占5个。

  谭振山口头文学与唐派京剧艺术、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一起进入了“全国总决赛”。

  这是谭振山老人继1992年被日本远野市市长邀请,赴日参加“92世界民间故事博览会”后,又一次被瞩目。

  9月15日,太平庄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谭振山,一位满头银发、身板儿挺拔、神采奕奕的老人,老人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谭老的炕上放着一份报纸,摊开的一页是关于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这位80岁的老人看书看报从不戴眼镜。

  成长

  听故事长大的故事大王

  只要讲起故事,谭老似乎就停不下来,在太平庄,随处看到一棵树、一片草、一湾小溪,都是一个故事。

  他不喜欢提过去的苦日子,我们提起,也被他的故事打断。似乎在他的生活里就只有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有同一个中心———好心有好报。

  谭老说,这就是庄稼人的本性。

  华商晨报(以下称晨报):谭老,您讲故事也讲了60年了吧?

  谭振山(以下称谭老):嗯,报上写我从20岁讲故事,其实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故事,一边学一边就给别人讲。

  晨报:您还记得讲过多少故事吗?

  谭老:具体的数儿没有,前些年,几个教民俗的教授给我出了本书,叫《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谭振山故事选》,那是1988年吧,那时候粗算,有1000多则。

  晨报:您刚才说从十几岁学故事。讲故事也用学?跟谁学的?

  谭老:故事得学呀,你要讲得让人爱听,就得研究语气的轻重缓急、脸上的表情。我奶奶家是开大车店的,来来往往的人多,什么段子她都能听着,听了她就记,抱着我时,就给我讲。我跟她学了很多地方风物和生活故事。

  我还有个大爷,跟他学了不少鬼狐精怪故事。还有村里的街坊,只要我听过一遍的故事都能记住。

  晨报:您刚提到那些都是故事的分类是吧,是谁分的?都分哪几类?

  谭老:故事多了,我自己就给分分类。刚才说了地方风物、鬼狐精怪、生活类,还有历史人物传说、幻想故事。

  晨报:您说,您的故事都是跟奶奶和太平庄其他老人学的,感觉这里的人都特别会讲故事,这也算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谭老:对,我今年80了,在这出生,打小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

  晨报:那您能给我们讲讲太平庄的故事吗?

  谭老:这儿(太平庄)是块灵地,原来是努尔哈赤的放马场。庄子西面有个鲇鱼泡,努尔哈赤封它是“铜帮铁底饮马坑”,湖水永世不干。

  晨报:这样的传说故事流传了很久了吧?现在鲇鱼泡还在吗?

  谭老:流传了几百年了。鲇鱼泡还有,只是水干了,我们这修水库了。

  晨报:您给我讲的故事很多都有些神话色彩,特别是关于太平庄的。

  谭老:村里的人都喜欢听这种故事。

  体味

  讲故事也能讲出民族个性

  谭老说,讲故事就是咱东北农村老百姓的一个乐子,没事儿大家就扯一段儿。

  《中国民间文化》一书中对此有更为系统的解释:“民间口承叙事,所指便是民众的艺术叙事,是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口头承传的一种语言艺术,是运用口语的形式叙述故事,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晨报:您总说讲故事就是没事儿扯一段儿,可您不像把讲故事当扯淡的事儿。

  谭老:讲故事就是闲着没事儿玩儿的,我是特殊爱好这个。就像唱歌、画画,都是闲着玩儿的,但是有人就特别好,就会成歌唱家、画家。

  晨报:于是您就成了中外有名的故事家。(笑)您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就知道这也是一种文化吗?

  谭老:不知道。(我觉得)就是农村人,没什么玩儿的东西,没事儿大家凑一起,就扯一段儿。

  晨报:现在您和您的故事都参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现在您知道这是一种文化了吧?

  谭老:知道。1988年给我的故事出书时,就知道了。后来1992年,又被请到日本去讲,我知道,这还是门大学问。

  晨报:什么样的大学问?

  谭老:这些故事就是咱们这农民的文化、农村的风俗。外国人都研究我们的风俗。像那个日本的远野市市长,他听了我讲的故事,就说:“你们中国是文明国家,你们自古,小孩儿听的故事都是教人向善、知恩图报的。”

  晨报:您是说,这种民间文化可以体现我们的民族个性,是吗?

  谭老:对,你们文化人会说。(大笑)

  晨报:您读了几年书?

  谭老:6年,小学。

  晨报:然后就一直做农民种地吗?

  谭老:哦,年轻的时候,闹日本,总打仗,乱。我经的事儿也多。20岁的时候被日本兵抓去当过宪兵学员,后来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到家,当了村里的文书,后来又当了会计。

  晨报:被抓当兵的日子很苦吧?那几年您听不着故事,也没人听您讲故事吧?

  谭老:讲,也讲啊。(哈哈笑)在日本人手底下,吃不饱。那时候我总给一起的学员讲笑话,讲张秀才吃包子。

  未来

  “故事大王”谁来传承?

  谈到口头文学的将来,谭老有些沉默了,他说现在听故事的人少了,讲故事的人也不多了,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丢,人这心里,总要有点东西,叫精神吧。

  晨报:现在我们努力申请谭振山口头文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看这份遗产有人会继承吗?有人愿意继承吗?

  谭老:会。老东西不能丢。

  晨报:您有5个儿子,13个孙辈的孩子,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跟您学故事?

  谭老:四儿子挺喜欢讲的。

  晨报:其他人呢?

  谭老:(停了片刻)现在听故事的人确实少了,讲的人也不多了。

  晨报:问个您可能不爱听的问题,您觉得您以后,还会有人讲这种故事吗?我是说,这些故事会不会慢慢失传?

  谭老:没人讲就真成遗产了。(哈哈大笑)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丢。现在都出书了,一所大学也很快要出一本我的故事集。

  晨报:您觉得记住这些老故事有用吗?

  谭老:要说有用,听了也当不了什么用。可人这心里,总要有点东西,叫精神吧。老话儿说,“德为本,财为末”。

  现在一些电视剧把历史都改乱了,小孩儿都不知道真的历史什么样儿了。农闲的时候年轻人都干什么呀?就是打麻将。赌能离人心啊。

  晨报:您不喜欢打麻将吗?

  谭老:我不会玩儿,我看过,我觉着那东西就是教人怎么算计别人,怎么给别人拆台。在那些故事里,永远也没有教人算计的东西。这些老传统,就是科学再发达了,也不能变。

  一生不赌、不吸烟的谭老,一生的乐趣都在讲故事上了。虽然听的人少了,讲的人更少了,但是老人笑着说:“老东西总有过时的时候,过时就过时了。只要有人记着,有人心里还装着那些老传统的精骨儿,就好。”

  似乎,这位只读了6年书的耄耋老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深的理解。本报记者 曹雯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