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礼仪是如何练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9:21 南方日报

  直言录

  五岳散人

  有句古语说“衣食足而知礼仪”。近日,一规范在北京出台,名曰《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看来衣食确实是足了,要开始讲点礼仪了。

  洒家对《规范解读》没有读过全文,只看到了报纸上引用的两段,其一是关于“封建迷信”的,要求中小学生“不参加迷信活动”。还列举目前在部分中小学生中流行的迷信行为,比如考试前洗脚犯忌、“塔罗牌”测命运、信奉电脑算命、不坐不吉利的位置等。另外一段是关于不得歧视外地人的,例如不要带着“有色眼光”看待外地人,不要歧视和侮辱他们,不要嘲笑他们的发音和打扮,不要开一些恶作剧式的玩笑等等。

  关于封建迷信不好怎么评论,容易扯到玄而又玄上去,何况,从目前的考试制度来说,有点封建迷信活动也属于正常现象,无须过于敏感。但不歧视外地人的规范,倒确实值得仔细分析一下。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在北京人眼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外地人;在上海人眼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在广州人眼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北方人”,广州是不是如此我不知道,但北京、上海两地确实有这种现象。而且就本地人的语境而言,外地人与乡下人压根不算什么褒义词。

  按说这个《规范》也算用心良苦,把问题都具体到发音、打扮上了,不可谓不细致入微。可就是这么细致入微的用语,却恰恰表明了一种自居正统的态度。须知嘲笑发音与打扮虽然不好,但如果从规范上将之列为禁令,其潜意识自然是认为有一个正统。

  当年帝都可不是那么好进的,来都城公干或者做生意,是要审核资格的。但毕竟现在已经不是有皇帝的时候了,虽然北京做回了首都,但那也是“全国人民的首都”,而不再是皇帝他老人家的后家花园,那些“皇城根下”的正统感觉多少应该收敛一点了吧?

  另外一个常识,就是一旦某行为要进行规范的话,那么基本上说这种行为是比较泛滥了,就像最不讲道德的社会一定会强烈提倡道德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自居正统的行为不但没有多少收敛,还都多少传给了下一代人,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们不就被迫如此了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公民教育不到位。上海人和广州人对外地人的指摘,多是经济地位上的一种歧视,而北京人却是一种身份上的歧视。经济上的歧视并无太大影响,只要银行存折发生变化,这种歧视很容易消除。但身份歧视是一种从骨子里渗出的歧视,这并非一般方式所能消解的。

  没有最起码的人人平等的公民意识,这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歧视就不可能有缓解的可能。沪穗两地可以通过外在的经济环境进行矫正,但北京却基本不可能迁都。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人本身的尊重。而连最起码的尊重也没有的居民,即使掌握了合格的日常行为规范,终究也是把歧视掩藏了而已。

  所以,《规范解读》其实与规范并没有根本上的关系,它不过是一个教育问题罢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开上一门“公民课”,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人本身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即使某人犯罪了,他的人格尊严也是不能侵犯的。其实话不是很难懂,也不超出任何正常人的智力范围,恐怕这方式比出个什么“规范”要强得太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