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辉煌50年:阿勒泰地区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12:09 法制日报 | |||||||||
阿勒泰地区的民族教育 本网记者 杨傲多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阿勒泰山南麓。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西部、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交界。有哈、汉、维、回等36个民族。阿勒泰地区素有“金山银水”之称,
阿勒泰地区是畜牧业地区,哈萨克牧民世代随季节转场、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难度。牧民搬迁行程之长,居住之分散,在新疆乃至全国也是少见的。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发展教育可谓艰难。1977年,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创办了第一所牧区寄宿制学校。从此,翻开了牧区教育新的篇章。截止到2004年底,阿勒泰全地区共有中小学校229所,其中高中16所(民族高中6所),初中80所(民族初中40所),小学133所(民族小学80所)。 当记者到达阿勒泰时已是晚上22点,眼前漆黑一片,耳边是小河的潺潺流水声。第二天一大早,记者迫不及待地来到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想了解当地的民族教育发展状况。 走进学校大门,眼前的校园超出想像的宽敞。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学校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新疆阿山中学(哈萨克语言学校)。2000年9月更名为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是全地区惟一一所以哈萨克语言授课为主、蒙语言授课为辅,面向地区各县(市)、农牧区招生的、向高等院校培养输送毕业生为目的的全日制寄宿制高级中学。 目前,在校生2000余名,其中1200余名学生寄宿就读。40个教学班,其中理科汉语授课双语班10个班、蒙语授课3个班。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办学档次、规模、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2、2003学年高考升学率分别达94.1%、98.1%。学校老师自豪地对记者说,2002学年至2005学年学校高考地区状元26名,走在全疆民语系的前列。学校还陆续向清华、北大、复旦、浙江大学、南开、同济等名牌大学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教学楼道里,记者和两个少数民族学生交谈着,他们用流利的汉语兴奋地说,“在我们这里,因为民汉合校,少数民族老师和我们都有了可以直接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浓厚氛围。” 记者走在学校的教学楼里,看到他们有8个多媒体教室、1个多功能厅,2个计算机教室、1个电子备课室,还有电子阅览室和现代化的3套实验室。校园里设置了网络系统,宽带网覆盖全校,各科研组、科室微机联网便利教师制作课件及处理日常公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在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完成的。 牧区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阿勒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贡献。阿勒泰第一高级中学只是全疆牧区寄宿制学校的一个缩影。在不断发展牧区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这对于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有重要意义。其次,在阿勒泰地区推进民汉合校、加大“双语”教学工作,成为一项关系到民族教育发展的大事。(责任编辑:陈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