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川农民京城捡垃圾成百万富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13:52 海峡都市报

  N据《财经时报》

  外地人进京捡垃圾谋生大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发展到近10万人。其中,来自四川的约5万人,河南接近2万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人。

  如果把北京捡垃圾的人统称为“丐帮”的话,那么,从四川到北京的农民杜茂洲当
之无愧称得上是“帮主”。他现在的正式身份是北京茂洲学琼物资回收公司董事长。

  垃圾,让他从15年前月收入不到20元钱的农民,变成了今天拥有私家车及专职司机,个人资产早超过百万,统领着北京的崇文、通州、平谷、昌平、密云各区县,以及石家庄市垃圾“地盘”的传奇人物。

  在“节约型社会”成为社会热点的时候,他曾于8月份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的采访,这更给他身上罩上了一层光环。

  垃圾改变命运

  来北京捡垃圾之前,杜茂洲曾在四川巴中老家当过几年的小学代课教师,修理过无线电,养过猪,但都收入甚微。没有办法,他只能只身前往北京谋生。后来,他发现没有被人注意的都市垃圾,可以成为生财之道。

  在北京朝阳区的焦庄垃圾场,他成为了一名拾荒者。在1990年,他最高一天能赚到30多元,这相当于他在老家一个月的工钱。从此,他开始成天游荡在北京各大垃圾场,月收入超过了千元,这相当于其老家收入的几十倍。

  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的杜茂洲总结出了一些拾荒的经验。譬如,在北京市区中心地方的高消费人群里,垃圾的含金量就比较高,大到国家战略物资(钢铁、煤炭、石油、橡胶)小到纽扣药片,甚至在垃圾桶里,还能找到一次都没有穿过的新衣服。他说,运气好一点的,连手表、手机、金项链、金耳环都能捡到。

  那时候每逢国家有大型的建设项目,杜茂洲便很兴奋,因为这能让他回收到一些诸如铁管、钢管、橡胶等“重要物资”,而且70%是从国外进口的,具有很高的利润。

  由于能吃苦,勤劳肯干,没过几年,他就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捡垃圾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当上了老板,而且有了自己的小车。这一切,都是他最初没想到的。

  他的弟弟杜茂献,曾经也是京城“垃圾大王”,后来,“转战”至苏州、成都,在苏州市吴中区承包垃圾场,接下来又承包了成都长安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处理业务。

  分工合作寻发展

  尝到甜头的杜茂洲似乎并不满足于过上温饱的生活,他每次回四川老家时,都会带一大帮家乡的人到北京捡垃圾。而他本人的身份则由原来的拾荒者变成了承包者和销售商,因为他手上握有政府与垃圾回收处理的双重资源。

  2001年,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昌平区政府甚至花了300多万元来召集全区村民、市民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看到这个情况,杜茂洲对昌平区政府说,“不要你们花一分钱,我们就能把你们的白色污染除掉。”于是,他带领自己手下的“拾荒族”,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垃圾品种的日益繁多,杜茂洲给自己手下的“拾荒族”分成金属组、塑料组、鞋底胶皮组、玻璃组、纸类包装组等等。

  杜茂洲先是把这些垃圾统一堆放,然后进行细分,垃圾经专人集中分类之后,再分开堆放,等凑足一车之后拉走。譬如,金属运往河北唐山或霸县的炼钢厂;玻璃直接运往邯郸玻璃厂,全部造成门窗玻璃;塑料运往河北文安,而纸类则运往河北保定的造纸厂。

  从垃圾的捡拾、回收、分类,形成了一条复杂的产业链,而杜茂洲则处在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得利不菲。

  不过,随着政府对再生利用、循环经济的重视,再加上现代节约观念的普及与越来越多的同行竞争。现在杜茂洲所带领的“垃圾大军”已无法那么轻易捡到金、银、铜、铁了。他说,现在一吨垃圾“也就是赚20多块钱”。

  进军垃圾产业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杜茂洲认为,垃圾中的可利用资源分得越细,回收的厂家给的钱就越多,这就说明像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资源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开发,在这时,他萌发了办塑料加工厂的想法。

  办工厂需要技术,由于他教过书,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为了学到技术,他全国到处跑,听说哪儿有先进经验,他便前去拜访,起码有好几十家。同时,为了让自己加工的产品打开销路,他带着公司里几个主要管理层,拿着产品,四处发名片。

  后来,随着新闻媒体的宣传与自己的推销,他以垃圾作为回收资源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他的人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也试图把一群散落于北京各个角落的“拾荒族”纳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垃圾大王”的背后“军师”

  杜氏兄弟是“垃圾大王”,他们背后还有一个“智囊”,这个智囊名字叫王惟平。

  提供政策支持

  王惟平是垃圾对策专家,1996年,王惟平开始利用双休日跟随杜氏兄弟捡垃圾、运垃圾、卖垃圾、加工垃圾。

  9个月后,他在自己调查分析报告上写道:“外地人进京捡垃圾谋生大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发展到8.2万多人……从专业分工角度,8.2万人中有3.1万人是蹬三轮车沿街收购废品的,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为1.5万元;从宾馆饭店收泔水和商场收废品的人约为2万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散布在城乡接合部,从事废品市场交易的人约1万人。”

  他的调查报告最终的结论是:“拾荒大军是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理论可信可行可推广的实践者。”正是有了他的这个研究结论,才给杜氏兄弟的生存空间提供和争取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

  利弊共存

  身为国家政府官员与垃圾对策专家的王惟平,他必须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他对“拾荒族”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利弊共存,无序蔓延”。

  “北京一年产生的垃圾大约是400多万吨”,按照推算,北京市一年要为处理垃圾花去7个亿左右,这还不包括如买垃圾车、修建垃圾厂、油钱、工人薪水等固定投资。这是王惟平关于在利益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在杜茂洲等人的带领下,每年可以减少逾150万吨的垃圾量与政府对垃圾处理2.1亿多元的费用支出。同时,还能节约资源,解决就业。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与“拾荒族”之间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弊端则是治安,卫生防疫,在垃圾运输、交易、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根据王惟平的统计,在“垃圾大军”里,有72%曾患有传染性肝炎……

  设计三个步骤

  “拾荒族”也有自己的“江湖”,随着捡垃圾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体,抢夺地盘,偷公共财物,给城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综合各种因素,王惟平才督促杜茂洲、杜茂献成立公司,这样一来,既方便政府管理,又有利于“拾荒族”放心大胆地去捡拾城市垃圾。

  如何进行“兴利除弊”是王惟平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他一共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建立拾荒组织(公司);第二,成立行业协会;第三,进行国家立法。而成立拾荒组织或公司只是他“兴利除弊”的第一个步骤,目前正在步入成立行业协会的阶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