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州武汉襄樊晚报:我是谁背后的百万家庭寻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18:01 郑州晚报

  核心提示:6年前因为癫痫病复发的一段历程,令她对过往的一切都失去了记忆,除了口中反复不断的“襄樊(音)”、‘红彩(音)’两个记忆深刻的词语外,其他的她一无所知(见9月22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癫痫病醒来她忘了自己是谁》)。6月23日,郑州晚报、武汉晚报、襄樊晚报三地媒体正式联动帮苦命女子寻找亲人。事实上,或被拐、或走失、或被遗弃而不知道“我是谁”的不止“金巧妈”一人,在河南省洛阳市残疾人张大勇所办的切尼斯中国寻人110网上,就有4000余条寻亲信息,但寻亲成功的仅有200人,不足5%。另据了解,
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目前每年约有百万人。寻亲的道路为何如此艰难?寻亲成功的障碍在哪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为他们找到亲人,找到日思夜想的家?

  残疾人张大勇和他的寻人网站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芸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对这段话大多数人不陌生,这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先生笔下《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芸老师,而洛阳这位办免费寻人网站的残疾人张大勇,就是蔡芸芸的外孙。

  张大勇1965年出生于偃师市诸葛镇一个小村子里,由于外婆的缘故,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11岁那年,张大勇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的张大勇学习很刻苦,成绩也非常优秀。但身体一直不好,在考入高中前,就曾因病休过3次学。1982年时,刚刚考入洛阳一高不久的张大勇因为疾病再次离开校园。

  1991年7月19日,自幼多病的他又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脊椎、双膝、双胯等30多节关节完全强直,整个身体僵硬得像铁板,被定为一级残疾,生活空间被限制在了一张床上,并且只能躺着。

  最早有帮助别人寻人的想法是从1996年开始的,在那年的上半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一个家庭寻找孩子的报道,这个报道对张大勇的刺激非常大,从那以后,张大勇就特别留心报纸上的寻人启事。

  1999年时,他又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人建了一个寻人的网站,免费帮助寻找亲人。他便也有了建寻人网站的想法。首先他用了大半年时间搜集了一批关于寻人的资料,对容易丢失的人进行了一番统计分析。

  2000年时,张大勇的弟弟刚刚下岗,张大勇因为无法活动,便有了让弟弟具体操作网站的想法。当时,电脑普及率还很低,张大勇的弟弟自学了一年,最终学会了发电子邮件和制作网页。

  因为家里没有电脑,只好到网吧里去制作网页,张大勇的弟弟几乎跑遍了洛阳市的200家网吧,也没有找到安装有制作网页软件的网吧,最后经过和一网吧老板协商,才在网吧一台电脑上安装了制作软件。2001年2月的一天,在弟弟的大力协作下,张大勇的切尼斯中国寻人110网正式开通。2001年10月,获知张大勇事迹的洛阳市残联为张大勇购置了一台电脑,网站的“办公”地点也从网吧搬到了家里。

  张大勇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寻人网站已不止他一家,另外还有华夏寻人网、中国110寻人网、全国寻人网、天天寻人网等至少数十家寻人网站,都在帮助那些丢失亲人的人。

  每年有近百万家庭在寻找亲人

  张大勇是洛阳市的一位残疾人,自从2001年2月开始建立寻人网站以来,已经有4000人找到他,在他的网站上寻找亲人。

  张大勇说:“这4000人数字和全国每年丢失的人口相比还是非常少的,据报道,2004年中国城乡流动人口首次跨越2亿人次大关,并以每年新增1000万人次的速度增加。一方面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丢失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紧张,工作学习竞争压力增大,导致离家离校出走人员增多,再加上老人、小孩的走失迷失、不法分子拐卖妇女儿童、黑心老板非法雇工,中国的寻人家庭越来越多。上海警方接到的寻人家庭报案数量5年翻了一番,2004年,并首次突破1万人大关。依此类推,中国每年有近百万家庭在为寻找亲人奔波苦恼。”

  朱红翠就是众多不知道“我是谁”中的一位,她不确定自己的原籍,也弄不清自己的真实年龄。她估计自己的原籍在北京,年龄大约三十一二岁,她还知道妈妈的名字叫刘尚娴。

  朱红翠想弄清“我是谁”的想法是从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一场晚会开始的,当节目主持人倪萍把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女士介绍给观众时,朱红翠看着她熟悉的名字,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

  朱红翠说,她在四五岁时,爸爸因公出事,妈妈知道后就病倒了,姨姨带她乘车途经河南滑县道口镇时,指着公厕前面一个拾煤的女孩说:“快看,长得多像你”车子停下来,姨姨进了公厕,朱红翠走到女孩面前,帮女孩拾煤,女孩身旁的牛猛地踢中了朱红翠的额头,血立即流了满脸,周围的群众赶忙把她抱走包扎伤口,等她再赶回公厕时,姨姨已经带着拾煤的小女孩走了。等朱红翠回到北京,妈妈已不在剧团上班,因病住进北戴河疗养院。因疗养院规定不能带家属,朱红翠只好住进了奶奶家,但住不习惯,就一个人又回到道口。回来后,街上的人纷纷问我:“朱家的三妞儿丢了,你是不是?”我说我是“三妞儿”,从此阴差阳错长大成人。

  现在朱红翠已拥有幸福的三口之家,身体一直不好,倍加思念儿时疼爱她的母亲,“刘尚娴”这3个字刻骨铭心,是因为儿时最先学写的就是这几个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娴”字学会,所以印象特深,父亲的名字因为没有来得及学,就发生了许多变故,现在已经说不清了。她现在就想能找到刘尚娴妈妈,叙叙思念之情。

  丢失后找到亲人者不足5%

  张大勇说,以河南为例,丢失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所丢失的人大致有几种,一种是儿童,另外是患有痴呆、精神障碍、失忆症者以及被拐骗的少女等。而人一旦丢失,找到亲人的比例就比较低,在张大勇办寻人网站的4年中,网站上共发布有4000余人丢失的资料,可找到的却只有200人,不到5%。

  人丢失后为什么找回就如此困难?张大勇分析说,从儿童丢失来说,目前一些贩卖婴儿及儿童的犯罪团伙大多是跨省作案,中国这么大,光靠丢失者家人的力量,找到亲人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另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貌变化非常大,如果几年不见,即使打个照面,也不一定认得出来。再说儿童对家人及其家乡的印象也较浅,即使婴儿和儿童被解救,能回到亲人身边的可能性也比较渺茫。

  张大勇说,就在9月22日,还有两个人找到他,让他帮助寻找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位孩子是于今年5月26日被别人抱走的。当时孩子的奶奶正抱着孩子在街上玩,忽然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冲过来,用砖头猛击老人的头部,老人当即昏倒,那名年轻人从老人手中抢过孩子,乘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家人很快报了警,并到处寻找,可几个月过去了,仍没有任何消息。

  按照张大勇的分析,这名孩子已经贩卖到外省,如果单纯靠几个人的力量,找回孩子已经不太可能。

  “寻人银行”下的寻人新途径

  在切尼斯中国寻人110网的首页上,有一个“寻人银行”栏目特别引人注目。张大勇认为,这是他为了增加寻人成功率,实施的一项创造性的举措,在全国属于首例。

  张大勇说,从现有寻人手段来看,若亲人失散时间不长以当地寻找为主,可通过向110报案,在当地媒体上发布寻人启事,动员整个家族和所有的亲戚朋友拉网式排查等方法,一般效果都会很好。但是,异地寻人特别是跨省寻人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太需要社会帮助了。

  为了增大寻亲成功率,张大勇也曾设想建立全国性的寻人志愿服务网络,在全国征募一批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好心人,给寻人家庭提供帮助,举手之劳传递一条条寻人的信息或线索。当时响应者很多,但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这些志愿者们一旦有自己的事,就把寻人的事情丢到一边了。

  今年,张大勇又有了创办全国性寻人银行的想法,并已经开始实施。他在网站上描述参加寻人银行的条件时说:你必须是寻人家庭,你必须首先付出爱心才能提出求助,就像去银行必须先存款才能获取利息一样。如果你帮助别人找到了亲人,那么你在寻人银行可以得到终身服务,直到你的亲人也被找到为止。这里说的帮助可以是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也可以是一次探访或一次查看。

  “我想通过寻人银行把全国寻人家庭团结成一个寻人大家庭,每个寻人家庭掌握的信息和线索再通过我的寻人数据库交流展示。如果全国668个城市2500个县,每个城市都有8~10个家庭参加,每个县都有3~5个家庭参加,就可以在全国构筑起一个强有力的寻人网络,到那时面向全国寻人就容易多了。”张大勇介绍,目前参加寻人银行的人已经有上千人,遍及全国各个省份。

  能否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

  张大勇认为,IT时代的寻人需要突破,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寻人信息收集机制,建立两个全国性的寻人数据库:一个是寻人数据库,一个是无名尸数据库。“如果把全国的110、120、救助站、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火化场、儿童救助中心、寺院这8类涉及寻人部门的相关信息收集起来,就能很好解决IT时代的寻人问题,一家奔波数省的传统寻亲方法就可以结束。现在信息的发布不是个问题,关键是信息的收集。如果个人收集信息难度肯定太大,如果国家做就很简单,只需要对现有的资源简单地进行一下整合就行了。”

  张大勇还说,目前对于寻人来说,公安部门不是太积极,主要原因是缺乏关于寻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公安人员花费很大工夫,为别人寻找到了亲人,但没有什么奖励,所以积极性也不高。另外,公安部门在寻人经费上也很紧张。他说,有一次他和某省打击拐卖人口部门人员进行交流时,对方告诉他,该部门明明知道在该辖区内有许多被拐卖的人口,但打拐经费每年就那么多,解救或寻找几个人就花完了,其他即使有寻亲的线索,由于没有经费,也无法去帮助寻找。所以公安部门应该在寻人上制定一套激励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郑州晚报记者 张锡磊 文/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