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富县不愿摘贫困帽”背后的制度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2:58 舜网-济南时报

  □张贵峰

  准格尔旗,被称为“内蒙古第一县”,2004年,全旗GDP达95.01亿元,财政收入12.5亿,名列全自治区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可与全国百强县媲美的地方,至今仍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每年接受大量扶贫资助……(9月25日《新京报》)

  准格尔旗之所以如此,道理其实很简单:“贫困帽”,虽然名字不怎么“中听”,但却非常之“中用”——与大量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不仅每年会得到平均约2000万的扶贫资金,而且还能享受各种政策优惠、对口援助。

  从表面上看,正如报道所指出的,这折射出了“贫困动态监测、评估调整机制滞后”,但笔者以为,这种解读仍未切中肯綮。

  目前国家扶贫县的评定原则是:“国家确定各省名额总量,具体县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依据这一贫困县评定原则,一个县是否能获得“贫困”资格,实际上最终取决于自下而上的评定,也即是一个“下级政府申报、上级扶贫部门确认”的过程。显然,这种“贫困身份”上级说了算的评估、分配体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由于缺少了足够的自下而上的公开、监督机制的参与和平衡,其评估结果很难保证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一方面,在申报者,由于缺少横向的监督,“争取贫困资格”可能会成为一种和扶贫无关的地方政府“捞实惠”活动;而在评估者,同样会因为监督的缺位,而缺乏认真甄别贫困身份的动力。

  因此,要保证“贫困帽”的实至名归,就应改革评估体制本身,具体而言就是,要使贫困县的评估过程,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而且也有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比如像许多地方在发放低保金时所做的那样,采取公示资格标准、候选名单,规范相应行政责任等方式,从制度上扎牢维护结果真实性的篱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