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惊现遗书3小时长谈挽救年轻生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3:42 重庆晨报
本报惊现遗书3小时长谈挽救年轻生命(图)
  曾多次写过遗书的张仁(左)与记者促膝交谈,最后打消了轻生念头。本报记者甘侠义摄本报信箱收到一四川青年遗书,记者紧急出动,3小时促膝谈心打消小伙子轻生念头

  因为痴迷写作受挫,一男青年多次留下遗书欲作别人世。他甚至把第5封遗书寄到了本报编辑部。本报记者紧急寻找这名青年,通过近3个小时谈心,他表示已打消轻生念头。昨天,记者再次来到他租住于大坪66中大门旁的一间民房内,他已决定开始新生活。

  报社收到“未亡人绝笔”

  “活着的人们:大家好。我将要死去了,偷偷地,独自一个人……默默无闻地死……”9月15日中午,本报采访中心编务人员刘丽娜在处理一读者来信时,看到了这封令人惊讶的“遗书”。

  遗书署名“未亡人绝笔”,信是9月13日18点从大坪发出的。她迅速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报社领导指示:立即根据信中的线索一定要找到写信者!

  记者紧急寻找写信人

  这名青年是谁?他为什么要轻生?现在还在不在人世?次日下午两点,记者拿着这封遗书,找到了位于大坪的一家厨师学校。根据遗书的主人所述,他的遗物———一些书稿就放在该校的510寝室里。来到510寝室,一男生说:你说的是张仁(化名)吧?他性格有些孤僻,“但他几天前刚搬走,到外面租了房子。”闻讯赶来的学校教学办主任林敬华介绍,张仁今年24岁,四川射洪县人,今年3月来学校,8月底已毕业。

  急匆匆赶来的侯庆科老师辨认“遗书”后说,这是张仁所写。侯与张仁是同乡,张仁平时爱与他交流写作,并称要出书。但今年5月,他的一部散文集被北京一家出版社退回后就情绪低落。老师们一周前给张仁推荐了一家酒店去上班,但他没去。

  他还曾4次写过遗书

  张仁有没有走上绝路?记者随即与侯老师和一名同学赶往其租住地。敲开66中大门旁民房二楼的一扇木门,一个浓眉大眼、身高约1米70的青年出现在记者眼前。师生均松了一口气———他就是张仁。

  一间非常狭窄的小屋里,除了床和书桌外,只剩下不到半米宽的走道。这间屋是他与一位同学以每人60元的价格合租的。张仁承认,自己因写作屡屡受挫,在给晨报写遗书前,还曾4次写过遗书。

  “只要你愿意,我们随时可以给你推荐单位,马上就可以上班。”侯老师说,老师们一直觉得张仁能够写出小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起码有难得的上进心”。随后,记者给他讲述人生经历,讲他文稿存在的问题,一聊就是3小时。最后,张仁谢绝了老师给他推荐的厨师工作,但向记者表示不会再走绝路。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拜望,张仁脸上有了笑容,“我已经决定了,等天晴了就出去找工作。”本报记者刘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