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见证沙漠之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8:57 解放日报

  沙漠,终于踩在脚下。

  然而,内蒙古巴丹吉林除了想象中的荒芜,更有意料外的生机:一眼眼自流泉、一丛丛灌木林、一棵棵千年树……祖上世代都生活在巴丹吉林的德宗师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沙漠,永远让你想象不到1

  山水湖水泉水

  巴丹吉林沙漠有水,有很多水。

  触目所及,一座座高大的沙山,正是水存在的证据。河海大学教授陈建生指着远处一二百米高的沙山说:“这就是巴丹吉林独一无二的奇迹,没有水,就没有沙山。”他和此次科考团的负责人顾慰祖等人曾在《自然》杂志撰文形容,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水分,就像某种黏合剂,将高大沙山牢牢粘祝

  同行的科学家还告诉记者,巴丹吉林沙漠沙山上的低矮灌木丛,也表明沙隙间存在足够的水分。

  巴丹吉林中星罗棋布的湖泊,极其罕见。一百多个湖泊,有咸水湖还有淡水湖,最深的甚至达16米。根据巴丹吉林沙漠科考组8年来的测量数据,沙漠当地降雨量为每年50毫米,潜在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100倍。德国国家研究中心水文研究所所长彼得和顾慰祖等人的水年龄测量表明,这些湖泊的年龄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补充水源,这些沙漠湖不可能存在那么久。

  更令人称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常有泉水汩汩流。记者亲眼所见,一眼泉水就像喷泉一样,冲出湖面,喷涌而出,在湖面溅起晶莹的水花。在沙漠里挖水,也并非难事。一位沙漠居民说:“有经验的师傅,找准地方,往下挖4米到8米,就能挖出质量很好的淡水。”

  新水+古水

  已是第15次进巴丹吉林的顾慰祖,依然对这里如痴如醉。他说,尽管精确计算沙漠水量很难,但可以肯定一点,巴丹吉林必定有一个强大的外来补给水源。巴丹吉林沙漠由东南向西北渐低,所以这股水源很可能来自横穿沙漠东南边缘的雅布赖山。至于具体来水在哪里,水流路径怎样,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顾慰祖还坚持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流系统和沙漠附近的黑河流域并无交叉,也就是说,沙漠里的水并不从黑河里来。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补给水的来源,彼得和顾慰祖的看法则完全不同。

  彼得之前曾两次深入巴丹吉林,分别用氚和炭-14两种方法抽检测算了沙漠湖泊的水年龄。前一种方法用于测算年龄低于60年的“新水”,后一种方法用于测算年龄超过万年的“古水”。测量结果显示,湖泊表层是新水,之下是古水,而且新水总量远远大于古水总量。彼得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水来源就是“新水+古水”,新水来自沙漠中的雨水和积雪,而且冬天积雪的补给效率远远高于夏天的雨水补给。古水则是形成于上千万年前的深层地下水。

  彼得说,沙漠水的补给速度非常慢,如果新水补给速度是每平方公里每秒1滴到2滴,那么古水补给就是每平方公里每天1滴到2滴。对于“沙漠降水只及蒸发量十分之一,因而沙漠水补给不可能来自降水”的说法,彼得认为,“每年5000毫米的蒸发量只是潜在蒸发量,实际蒸发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在沙漠如果99%的降雨被蒸发,那么补给就来自剩下的1%。”至于这么微小的降水如何形成湖泊,他说,沙漠湖区是巴丹吉林沙漠海拔的最低点,水往低处流,积少成多,滴水成河。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研究员叶念军也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水源是当地降水和古水,不过他认为古水补给远远大于降水补给。

  水量在减少

  沙漠居民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水正在逐年变少。

  上世纪80年代,顾慰祖研究发现,巴丹吉林西北方向的古日乃草原有三个水源补给,除了当地降水和地下古水,第三个来源竟是巴丹吉林。古日乃草原和附近的拐子湖常可发现自流泉,随便问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当地的人:“泉水从哪里流出来?”对方都会手指东南方向告诉你:“沙漠里。”如今,沙漠来水越来越少。

  彼得根据近8年巴丹吉林水变化的轨迹,综合气候、地质等因素制作模型,详细分析了巴丹吉林过去15000年间水的变化。他说,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在这15000年中平均下降了40米。模型分析还表明,在未来500年间,沙漠中的水还将持续减少。

  更直接的证据,来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沃尔夫艾姆的研究。沃尔夫艾姆给记者看了两张巴丹吉林沙漠的全景图:第一张是2004年7月2日由美国和日本合作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全景卫星图像,清晰地反映了沙漠中的水分布情况;另一张是2005年3月4日欧洲各国合作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全景微波图像,清楚地表现沙漠中沙山的形状。两张全景图拍摄的时间相隔不到一年,但仍能大致看出沙漠里的几个大湖的面积缩小了。沃尔夫艾姆说,尽管拍摄技术不同,湖泊面积是否真的缩小还需要实地考察,但他坚信,“湖泊变小的可能性非常大”。

  水到哪里去了?

  目前,最流行、最为人接受的说法是“过度使用”。当地牧民说,六七年前,沙漠居民家家养骆驼、养羊。为了多赚钱,放牧场地上实际放养的数量往往是放牧能力的2倍到3倍。德宗师傅告诉记者说:“沙漠就这样被用干了。”这几年,巴丹吉林沙漠大大减少了放养牲畜的数量,德宗师傅说,自家放牧场地里的三个海子,水量明显比以往多些了。

  也有科学家猜测,减少的水量并非凭空消失,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另一个未知的地方,成为了其他地方的补给水源。

  (本报内蒙古巴丹吉林专电)

  本报记者 张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