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万方乐奏有于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0:57 北京日报

  从飞机俯瞰,广阔的大地上铺满漫漫黄沙,有如一片黄色的海洋,这就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深处散落着片片绿洲,如同大海中的叶叶扁舟,这就是和田人民世代居住的家园。

  六千年前,和田人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Z生息。在这片与世隔绝、水源奇缺的土地上,伟大的和田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古西域文明,这里还曾诞生过一个强大的
古于阗国。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和田,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正朝着繁荣复兴的梦想大步前行。

  特色农业展宏图

  和田地区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是北京的近15倍;适合人们生存的绿洲面积只有9730平方公里,还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二。但大自然又给了和田以额外的恩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水果格外甜美,这里的牛羊肉格外鲜嫩,漫漫沙漠中还生长着独特的经济作物———大芸。

  大芸是难得的药材和滋补品,由于它只能在沙漠中的红柳丛中寄生,又有“沙漠人参”的美誉。近几年和田不少农村兴起了人工种植大芸的基地,出现了许多大芸专业户。

  策勒县的塔依塔拉克巴大芸种植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它坐落在沙漠深处。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红柳丛一眼望不到头,跟普通的治沙林好像没什么不同。当同行的当地人在一丛红柳下挖出一个一米来深的大坑时,一株像仙人掌模样的植物冒了出来,这就是接种了一年的大芸根。等时节一到,大芸像莴苣一样的茎干就会破土而出,它晒干后就是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沙漠人参”了。据策勒县县委书记冉其钢介绍,这片大芸共有3000亩,是2003年春天接种的,今年已经开始采收了,每年春秋可以采收两次。一窝大芸最多能采9公斤鲜药,每斤能卖5元钱,丰年一亩地的纯收入就是2000元。目前策勒县已经开辟了1.1万亩红柳大芸基地,目标是建成5万亩,仅此一项,全县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50元。

  牛羊肉和水果更是和田的优势所在。和田地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六个30万”的发展宏图:要在全地区实现30万亩精品果林,30万亩红柳大芸,30万头改良牛,30万匹肉用驴,30万亩优质棉花,30万个蔬菜大棚。“六个30万”工程成效显著,目前全地区有各种种植基地23个、面积112万亩,温室大棚3.26万座,经济林面积155万亩。去年和田地区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加10.5%,地区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创纪录的3.05亿元。

  人民大步奔小康

  大河涨水小河满。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和田人民的生活也一天天改善,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和田稳步推进。

  今年56岁的亚森是策勒县巴西吾吉曼村村民,说起今天的生活,老人喜上眉梢。他带记者来到村前地头,这是一片广阔的棉田,密密的棉桃挂满枝头,有的已经吐出了雪白的棉花。棉田中每隔四五米间植了一排石榴树,枝头结着一个个硕大滚圆的石榴。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榴那浓烈如火的红色,像是用最鲜艳的颜料染成的一样。“这叫‘千籽红’,是全世界最好的石榴1亚森自豪地说:“只有我们策勒县能种出这样的石榴,它能榨出深宝石红色的汁,用这种石榴汁酿出来的石榴酒才够得上国宴酒的标准。”除了“千籽红”,策勒还出产另一种优质石榴“赛柠檬”,它能榨出最酸的石榴汁,也非常抢手。眼下就有十几个石榴经纪人住在村里,只等石榴一熟就开秤收购,把它们运到四面八方去。

  1998年和田建起了胜利水库,2001年又修好了防渗渠,引来了清泉水,勤劳智慧的和田人就能在沙漠里种出“黄金”。亚森说,去年他们家地里的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前能吃饱就不错了,现在每年还有钱存到城里的银行。”最近几年亚森家不但买了彩电,装了电话,孩子还骑上了摩托车,“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今年春天,亚森家一口气盖起了8间砖瓦房,面积足有200多平方米。“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我们家在村里只是中等水平,村里有两户人家还买了汽车哩”,亚森说:“照现在这个势头,10年之内,我们家肯定也能买汽车1

  据统计,2004年和田农牧民人均收入1176元,人均增收158元。眼下和田76.6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平均每4户农牧民家里就有一部电话,平均每3户农牧民家里就有一部小灵通。

  民族团结谱新篇

  和田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176万人口中除97%来自维吾尔族外,还有汉、回、壮等众多民族。各民族兄弟姐妹比邻而居,亲如手足,到处都能看到和睦温馨的“团结村”。

  策勒县策勒乡的吐宛吐克拉村就是其中一个。村支书张福圆说:“我们村的存在就是民族团结的见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我们吐宛吐克拉村。”他为我们讲述了吐宛吐克拉村的由来。在维吾尔语中,“吐宛吐克拉”的意思是“最远的梧桐树”。1961年,一批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农民从甘肃、江苏等地来到和田,在策勒乡最边上的一排梧桐树下定居下来,这就是后来的吐宛吐克拉村。如今,村里有维、汉、回、壮等几个民族的76户人家,同居梧桐树下的乡村,人们处成了血脉相连的乡亲。春节时,人们结伴来到汉族邻居家拜年;古尔邦节时,大家又手拉手跳起欢快的维吾尔舞蹈。有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相爱结婚,组成了小家庭,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团结户”。现在吐宛吐克拉村就有7个“团结户”,户户恩爱和美。

  人们还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养牛羊,我教你种蔬菜,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奔小康。去年吐宛吐克拉村人均收入2000元,是策勒县远近闻名的“首富村”。

  家和万事兴。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他们的双手下,和田的明天更美好。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