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复旦新解“中国人的机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02:19 新京报 | |||||||||||||
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称中国遇到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好机会
昨天上午,李敖在复旦大学发表题为《中国人文的机会》的演讲。上海《青年报》供图
台下的“李敖迷”听得入神。上海《青年报》供图 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记者季明潘清)台湾知名文化人士李敖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演讲,这也是他此次“神州文化之旅”中的最后一场高校演讲。 李敖在演讲中说:在美国西部“淘金时代”,英文中曾出现一个词语叫“chinaman‘s chance”(中国人的机会),“这是讽刺中国人的、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中国人的机会就是很渺茫的机会,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没有机会。” “但是今天的中国却遇到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好机会,不但中国人有机会,中国的文化、文字都有机会。”李敖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 演讲一开始,李敖回忆起自己56年前离开大陆时上海的景象。 当时留给13岁的李敖最深的印象,就是上海警察在外滩一带骑着高头大马,鞭打那些从清晨5点就从四面八方涌来,用金圆券挤兑黄金的市民。李敖至今记得老百姓把那些飞扬跋扈的警察斥为“空中堡垒”。 对比新旧上海,李敖看到了“国家富强是多么重要”,他说:“今天我们遇到了好的机会,就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 曾经有人认为中文最难学,认为中文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但在李敖看来,现代科技尤其是电脑却让中文“咸鱼翻身”,“当中文只需要认而不需要写的时候,中文是最好学的,因为中文有全世界最简单的文法。” 李敖以“春风又绿江南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经典诗词来诠释汉语意境之美和遣词之妙。 李敖希望复旦学生能够解决汉字输入的问题,中文发音只有414个,光是“衣”字就有156个同音字,李敖的愿望是今后能实现字音输入的“一一对应”。 他说,凭借爱国热情,同时拥有专业人才,“才能造出天堂”。 1个多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复旦大学与李敖互赠了礼品。 复旦将此次特为百年校庆印制的由中文系章培恒教授作序的《红楼梦》庚辰、程甲缀合本赠给李敖,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礼物是一套由大陆百余位学者合力完成的《中华文化通史》。 李敖则回赠以《李敖大全集》。 ■特写 李敖“泼赖”三招博得满堂彩 北大“金刚怒目”、清华“菩萨低眉”、复旦“尼姑思凡” 昨日上午9时35分,李敖走上复旦讲堂,开始其大陆行的最后一场演讲。李敖告诉复旦学子,之前在北大的演讲是“金刚怒目”,到了清华则是“菩萨低眉”,而到复旦他准备“尼姑思凡”。当然,这个“思凡”的主旨是“务实精神”。三个比喻引得台下掌声、笑声一片,演讲渐入佳境。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50分钟演讲,掌声18次笑声24次,而多数源自李敖颇具个人风格的“泼赖”招数,尤其在应对尴尬场面时尤其奏效。 第一招:“损人损己” 演讲的开头最难,也最怕冷常看得出李敖深谙此道,开篇就找人“开涮”活跃气氛,首先“中招”的是同在主席台上的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好在两人是13年前的旧相识,李敖虽笑称他介绍词说得太长,普通话又不够好,姜先生倒也不生气,会场气氛则立刻热烈起来。 和损别人一样,李敖损自己也毫不吝惜,讲到这次复旦之行,他说“我今天讲的这句话,大家可能是最后听到了,搞不好是最后的告别,”见他这样幽自己的默,台下观众也不好意思不鼓掌了。 不过,老先生损自己和涮别人毕竟不同,立刻又峰回路转,跟大家说:“我在这儿的学问最大的,告诉各位,什么原因?我没有什么杂务,一天到晚关着门自己进修,所以念书念得比他们全都多。用我这种成熟的智慧,请大家注意,你们老笑,我告诉你,陆游一首诗‘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生’,我死诸君思此狂,我死了以后你们想我想得发疯。”一番话又说得大家忍俊不禁。 第二招:“自我吹捧” 昨天李敖的演讲以“文化”为题,于是引经据典,告诉年轻人要趁着局势风平浪静、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但一番宏论之后,也不忘夸自己一番:“我李敖讲得好,他们眼泪夺眶而出,我讲得太好了,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招效果相当不错,台下观众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台下有历史系学生发问,藏书十数万册的李敖是否会考虑捐书给复旦,一个问题把李敖问得心痛起来,结巴了两秒钟后立刻反驳说:“你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你是商学院的学生。” 第三招:“充耳不闻” 李敖整个演讲的“阵线”拉得比较长,难免因庞杂而显得平淡,倒是之后回答复旦人提问的环节,针锋相对的气氛之下,让讲坛上下的人都兴奋起来。只是,面对台下尖锐问题,老先生还是常常甩出“充耳不闻”的招数,或者干脆含糊其辞蒙混过关。 一位复旦学者提问“你号称自己是500年来白话文第一人,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这样的尖锐问题惹得李敖立刻损起人来:“你有口音,我听不清楚。你也不要再重复了,再讲一遍我还是听不清楚,你还是请人代言吧”。实在过不了关,只好甩出大实话:“我的耳朵常常听不到对我不利的声音”,在笑声中涉险过关。 《新闻晨报》供稿 ■花絮 “天堂还是地狱全看复旦这潮 李敖相当看重在复旦的这场演讲,不仅事先准备充分,前往复旦途中更是尽量少言,以保持嗓音的最佳状态。因为他把在复旦和此前在北大、清华的两场演讲作为一个整体,“成败在此一举,到底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全看上海复旦这一场了。” 不过李敖还是“忙里偷闲”,尝试拾起56年前在上海3个月的点滴记忆,那个时候由于“英文不懂上海话也不懂,上课时候简直受罪”,所以他鼓动周围人说上海话给他听,以此印证他曾经在上海留下的深刻回忆。 很谦虚没叫《大李敖全集》 作为对复旦的纪念馈赠,李敖送出两本艳红封面的《李敖大全集》。此时他仍然不忘最后“狂”一把:“为什么叫《李敖大全集》,不说《李敖全集》?为什么带个大字? 为什么你那么转、那么神气、那么不谦虚?我告诉你,我已经很谦虚了,我叫《李敖大全集》,没有叫《大李敖全集》。” 复旦回赠李敖《红楼梦》全版和《中华文化通志》,李敖当即回应:“我以为你们会送《金瓶梅》的。”全场笑翻。 ■反响 “李敖有西方学者风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李双龙教授说,东方学者性格大多是含蓄的,因此行事比较低调。而李敖爱出风头,性格张扬,他倒是很有点西方学者的风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钱江表示,在以往印象中,李敖是以“骂”著称的,但他越来越务实了,这在他的演讲中体现得很明显。 上海《青年报》供稿 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