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风抗洪不忘一路探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2:37 海峡都市报

  

追风抗洪不忘一路探解(图)

  顺昌乡镇,洪灾百年一遇,抗灾众志成城

  

追风抗洪不忘一路探解(图)

  顺昌乡镇,洪灾百年一遇,抗灾众志成城

  

追风抗洪不忘一路探解(图)

  顺昌水灾牵动八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今天的新闻,无疑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记录,对于将来,或许便是一声声跌宕起伏的时代强音。观察,然后报道;总结,然后赞美;我们不仅记录事实:

  我们还深刻挖掘新闻背后的成因及后果,之后发现为何灾难严重?为何今年台风特别多?发现有些事情原可规避、有些事情原可提前预警、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山塌房倒我们穿梭在灾区

  新闻事件:从6月17日起,闽西北普降暴雨,河水暴涨,淹没了整个乡镇;山洪骤发,吞噬了整个村庄;房屋坍塌,压垮了完整的家……四天四夜,闽西北告急!闽江流域告急!!!

  6月23日,省防汛办公布“6·17洪灾”受灾初步统计数据:死亡31人,失踪17人,166.3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34亿元。

  7月19日、9月1日,台风“海棠”、“泰利”在我省登陆,等台风离去,省防汛办公布了上述的两个数据:全省213.4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6.33亿元;全省254.5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37.2亿元。

  亲历洪灾在洪水中找网吧发稿

  “注意安全,出发。”简明扼要的一句叮嘱后,在灾难发生的前夜,也就是6月19日,本报派出四路记者,分赴闽西北灾区一线。其他同事时刻待命,哪里受灾,我们立即奔赴哪里。南平顺昌县,是本次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当晚我们直扑受灾一线。

  采访车进了南平市区后,沿途道路四处可见塌方,因道路塌方,我们耽误了几个小时,改了几次道,我们时刻想着:灾区的乡亲,他们还好么?

  抵达顺昌的第一天,我们去了该县建西村,我们进了一些老旧的房屋,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一名当地政府官员说,危房可能会塌,你们不要进去了吧?我们进去了,因为没进去,我们只知道家被冲,但具体被冲成什么样,我们不清楚。就在我们出门后不久,有房屋垮下了。

  第二天,我们的目的地是该县洋口镇,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该县一名领导关切地问,沿途到处滑坡,一被困,可能前后脱身不得,这么危险,你们还去?我们笑了笑说,这是我们的任务,就上了车。

  采访车即将到达该镇时,路边山上滑坡了,两块比车轮大的石头滚了下来,险些刮到采访车,“晚一秒,你们就‘殉职’了”一名看了全过程的目击者戏谑地说。

  进了洋口镇,前后道路中断,整个镇成了“孤岛”,整整一天,我们和灾民们吃、住在一起,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了发生的一切:“水库泄洪道被堵,水库可能崩”、“泥石流堵在鹰厦线”……我们和救援队伍一起,从上午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在最危急的四天四夜,我们没有离开过灾区和灾民一刻,每天发回来自灾区的报道,有时,为了找到电源,为了找到一个上网的地方,我们不得不一趟趟趟过直淹大腿的洪水。

  等洪水渐渐退去,挥手告别乡亲,我们又转战南平其他受灾乡镇……

  千里追风狂风吹得我们转圈圈

  追击“海棠”

  “海棠”被称之为诡异,因为它有着令人捉摸不定的踪迹,预测在我省登陆,但目的地是从宁德的霞浦至泉州的崇武之间,几乎囊括了我省所有的海岸线。在“海棠”登陆前,本报特派记者分赴福清、长乐、连江、平潭、莆田、宁德、泉州等地,行程数千里,开始追风……

  奔赴连江的记者,在狂风暴雨中上路,进马尾后,雨大了,一阵阵风吹来,感觉采访车也在颤抖着,暴雨让车玻璃迷蒙不清,不少车干脆停了下来,歇息在路边。一名同事说,“这种鬼天气,除了记者,谁愿意拼命赶路。”

  第一晚,我们几乎在连江县防汛办的椅子上坐到天亮,和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一起,监视着“海棠”的踪迹,“海棠”并没有来。趁着一些空当,守候台风登陆的几路特派记者相互通了电话,此时是凌晨3时,大家没半点睡意。

  7月19日下午5时,“海棠”在连江黄岐沿海登陆。此刻,我们顶着超过12级的大风赶到了,沿途,路垮了,水淹上来了。当我们赶到后,双脚站在海边时,感觉到了脚下仍在疯狂地震动,看到数层楼高的巨浪,听到海水的怒吼。

  在第一现场,我们才深切了解到渔民们嘴里的“登陆时好像一场小型海啸”的概念……

  追击“泰利”

  当大家还在对“海棠”的威力唏嘘不已时,8月底9月初,又一阵台风“泰利”直逼我剩本报再次派出多路记者,几乎在每个可能的登陆点都派了记者,远到宁德霞浦的海边。

  当连江县百胜村海堤决口30多米,上万村民的生命、上千亩虾池受到威胁时,本报特派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离海堤尚有几公里,已能听到波涛的怒吼声,风力监测表明,当时海边的风力超过12级。没有丝毫犹豫,顶着狂风暴雨我们直扑决堤的海堤,伞,一打开,就被吹翻了个身子,伞骨也跟着折了。换上雨衣,暴雨也立刻侵袭入身,全身湿漉漉的。更要命的是,狂风吹得我们站不直身子。

  弯腰、手拉手,在我们采访时,一阵更猛的风扫了过来,我们被扫得打了个趔趄,身子就吹得转了几个圈,差点被扫倒在地,等到稳住身子后,不觉打了个冷战:我们站立的海堤上,左边是海,右边也是海,如果身子没稳篆…

  台风出乎意料地在莆田登陆了,在登陆前,我们奔赴莆田的记者,已及时赶到登陆点恭候“泰利”的大驾了。

  我们反思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我们在第一线发回最真实、最客观的报道,我们尽到了责任。

  然而我们还没有结束,第一线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在天灾面前人的软弱无助,我们感受到了抗灾英雄们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本次抗洪中,从省领导到基层干部,每个人都身先士卒,干部、群众,每个人争先恐后站了出来,争分夺秒,和洪水斗智斗勇,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被中央赞扬的“福建经验”。

  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我们想的是,如果再来一次百年不遇的洪水,我们如何更好保卫我们的家园?这也是所有人所关心的。

  从南平灾区回到福州的第二天,我们再次分成四路,记者驱车赶往闽北灾区,这一呆又是近10天,我们几乎跑遍了闽西北灾区受灾最严重的南平顺昌县、三明市将乐县等。

  在洪水退却后的7月5日,我们推出了闽北抗洪特刊《6·17抗洪备忘录》,不为庆祝,不为感动,我们所期待的是,在抗洪取得胜利后,将一些经验备忘,以便能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编辑手记

  更真更详细

  理性建设性

  洪水、台风……

  每次震撼八闽的大事件,我们几乎就倾巢而出,采编常常彻夜难眠……

  第一时间冲进被洪水淹没的闽西北;第一时间追着一波又一波的台风,全省各地到处跑,尽可能快些、再快些抵达现场,以便更真实、更详细地还原事件的原貌……

  作为媒体,我们不局限于传递新闻事件本身,我们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于是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决策者选择及启发。

  是什么驱使我们如此折腾自己,是什么促使我们不甘于记录和观察?

  因为我们想将曾经发生的一切,尽最大的努力还原给读者,无论是现象还是幕后,在体验常识的道路上,在追求真实的旅途中,我们想做得更细致、更理性。

  N本版文图郑建彬/陈贺/肖春道/王浩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