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商场文化:“潮流”和“时尚”的符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4:35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购物、消费的英文原词“shopping”有人译成“血拼”、“丧拼”,颇为形象。香港专门研究“商场”和消费文化的专着并不多见,近期读到的则有陈英凯、赖佩筠合著,天窗出版的《迷失丧拼场──透视消费潮人文化》,算是首次比较全面、系统“解读”和“剖析
近几十年大规模发展 环顾香港这大都会,如果要研究香港的城市特征,的确已与“商场文化”分不开。全港最著名的商场,如果选“十大商场”,时代广场、太古城中心、沙田城市广场、德福商场、又一城、杏花村中心、金钟广场等必会选入,而不久前建成的旺角朗豪坊更是后来者居上,像“暴发户”一样“一夜成名”,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有代表性的大商场。忽略了香港的商场,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把握香港作为商业城市这样的意涵,因此研究一下,香港人与商场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 香港的第一家有规模的商场是哪里?没有研究。相信香港的商场是近几十年才大规模发展起来,一是随着大型的屋村而建立(如太古城的太古城中心、黄埔花园的时尚坊、家居庭等),一是特别建成,如时代广场等。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比较具有特色的大型商场,已不止十家之多。当然,“商场”的概念,其实源自中外古时候的“集市”,所不同的是:集市有固定的日期和时间;集市在一般情况下是露天的。 与生活息息相关 “商场”与“集市”相同的是“集合”了不同的商家(个人或单位)聚集在一起﹔“商场”的活动不在“露天下”举行,而有了“屋盖”。还有一个大不同是进入的感觉﹕“集市”基本上仍属马路的空间,安全感要打较大的折扣;“商场”则不然,几乎百分之百雇有保安(警卫)员或值班的职员,有一定的开放时间(不夜天的除外),女性进入商场,虽不能说百分之百没有被劫之虞,但相对来说,不会像在大马路上走那么胆战心惊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如要谈香港的购物消费,购物的大型商场已是不能不提的一部分,事缘香港人的购物方式已不外乎集中及简化为三类:街市─街道─商场。这儿的“街市”必须加引号,特指康文署(以前为“市政局”)属下的熟食、生食、杂货、图书馆、体育馆“几合一”的场所;街道主要包括一些著名的购物区,如旺角、铜锣湾的购物区,以及著名的男人街(庙街)和女人街,总之是与外国大中小城市的基本购物方式是没有什么大区别的,即指商店比较集中的街道或有特色的夜市,再来就是“商场”了。 商场的发展,越趋多元化、综合性和主题性。多元化是指不仅仅供你购物而已,有时还搞搞展览、展销、演出以加强商场形象、提高商场知名度,以便更吸引屋村内或外村的顾客;综合性指商场牵涉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举凡与你生活有关的,都可以在商场内出现。现代化的商场不但有服装店、食肆、餐厅、地产商、宠物店、示范单位展览、旅行社,还有电影院、溜冰场、娱乐场、游泳池、酒店,甚至商场内的餐厅也由多元化(即各国美食都有)发展成整层的、极有规模的“食街”(或称美食广场),像朗豪坊、雅兰中心地库,吉之岛地库、太古城中心都有此类美食广场或食街;主题性乃指商场设计的格调和主题,在香港有是有,但还未大规模出现。较早的可能要数黄埔花园,其大商场就建成停泊在浅水的大轮地下,远近闻名,它以“船”为大标志。 潮流时尚的符号 香港人与商场的关系越发亲密,大约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商场成为“潮流”和“时尚”的符号,到商场走走逛逛已未必要购物,而是“情趣”和“习惯”,特别是在节假日、周末礼拜,到商场走走,变成了消闲的好去处;二,商场乃是看电影之外,年轻男女拍拖的最佳选择。尤其是炎夏季节,马路上拍拖十分酷热,少不免要大汗淋漓,商场内的冷气非常“强劲”,正是逃避炎热的佳地;三,香港的某一商场的建立和开放,必有其特色,必有它独特的吸引人的奥妙,其资讯常是从“时代饮食男女”才知道和传开的,如不去看一下会被视为落伍。因此大商场不需要太多广告,很快就成为一个“购物点”和“景点”。(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欧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