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培养高级蓝领新政出台 高级技校生享大专待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7:38 龙虎网

  【龙虎网讯】昨天,江苏省举行“群英会”,一批身怀绝技绝活的高级技师技工会聚南京,受到隆重表彰。此举的大背景是,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严重缺失,绝对缺口逾50%。为此,昨天江苏省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讨论稿),这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政。

  【政策】

  劳动保障厅官员解读新政策

  昨天,省劳动保障厅培训处副处长陈建生向记者解读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次实施意见在政策扶持上有较大的突破,提出拓宽培养途径、改革考核方式、加大投入等做法,将大大加快江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技校学费上调

  新规:适当调整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的收费标准,并与高职院校收费标准衔接一致。现调整后的具体收费标准为: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每生每学年3600元,技师班可在此基础上上浮15%。

  解读:长期以来,技工教育一直游离于大教育之外,致使现在的技工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是经费投入少,各级在考虑教育经费投入时,没有考虑技工教育。据统计,去年全省各级政府投入技工学校的经费仅占全部经费的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二是在师资力量配备上,由于待遇等问题的影响,师资力量流失严重、数量不足。三是在收费问题上,与同类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的收费一般是每生每年2500元。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难以满足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培训的需求。

  毕业生可享大专待遇

  新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大专毕业生学历待遇执行。入学前为在职职工的毕业生,可不实行试用期,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比照本单位同期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待遇重新确定。

  解读:“能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能使屋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今后,技师学院毕业生还可比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签订;经用人单位聘用为技师、高级技师的,按国家、省规定分别参照相当于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待遇执行,其户口政策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高技能人才享津贴

  新规: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使用与培训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探索设立“首席技师”“首席工人”制度,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并予以相应的津贴。

  解读:让工人当首席,给他们发津贴,可从思想和物质两方面给予“出好活”的动力。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以前忙于完成工作任务的熟练技工们,将有动力和时间来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技术工人,形成“名师出高徒”的良性循环。

  加大技能培训投入

  新规:各级要加大对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现有的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补助费等专项资金,要划出相应的比例单列用于技工学校及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建设等。

  解读:投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今年省级财政已将50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列入预算,首度在财政账户开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专户,这在全国领先。

  【现状】

  六七人调不好个话筒

  数字:江苏每百名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以上比重为11.7%,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与发达国家高级工以上普遍在35%比例相比,差距很大。高技能人才分布失衡,苏南、苏中、苏北所占比重分别为58%、19.6%、22.4%。技能人才绝对缺口超过50%,供需矛盾突出,市场配置率只有64%。南京市高技能人才缺口10.7万人,其中高级技工缺口9.6万人,技师缺口1.1万人。今年全拾两会”期间,8项提案和建议涉及高技能人才工作。

  案例:副省长吴瑞林昨天在会上大讲“故事”:泰州调研的结果很典型,高技能人才供需比竟高达1:35,招35个岗位,只有1人报名,审核后此人还不合格。吴瑞林说,他前天在扬州开一个全国性会议,麦克风老是出毛病,讲着讲着就没声了。六七个工程师都没调好。最后,吴瑞林估计问题出在低音,因为高声一吼麦克风就有声音,低声就出不来。果然毛病在低音,很快就调好了。吴瑞林风趣地说:“我还是个技能人才哩!”

  体力劳动普遍受歧视

  数字:目前社会上一个奇怪的现象,技工学校就业率高,家长却不愿让孩子上;普通高校许多人毕业即失业,考生却挤破头。盐城技师学院设施虽简陋,在校生1.6万人,创全国技工学校规模之最,毕业生就业率近100%。近几年江苏技工学校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绝大多数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能让孩子读高中,决不让孩子读技校;能让孩子上普高,就不让孩子上职院,这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一道槛———人员储备不足。

  案例:吴瑞林在企业干过30年,他讲起一件事。一家全国排名前列的大化肥厂从法国引进一台先进设备,老外给的是改进型设备,使用时压缩机老是“喘”,抖动剧烈。厂长当即从全国请来压缩机专家,商量做了十个重大改动,但死活没效果。最终找来一批老工人,发现问题很简单,是管线与压缩机连接有问题,管线震动,带动压缩机发喘。吴瑞林说,如一开始不迷信专家权威,而是尊重体力劳动者,找技术工人一同会诊,早就解决问题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