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交通公害寻求控制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0:37 人民政协报

  记者/韩辉 “无车日”关注交通公害

  2005年9月18日,“自然之友”、“地球村”等一批民间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们走上北京街头,发放宣传品,呼 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在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到来之际尽量不使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以此提醒全社会都来关注汽车公 害问题,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民间环保组织的举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世界无车日”这个1999年诞生于法国 的
西方“汽车社会”特有的节日,在中国首次获得了公众的响应与共鸣。

  “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国际上通常认为 ,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二十辆左右。目前我国已有北京、深圳、

东莞、广州 等发达城市达到或接近这一标准。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增加1.02%~1.95% ,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日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 元,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一部分城市如北京等正在迈向“汽车社会”。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内,我国将有更 多的城市进入“汽车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全社会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500多万辆,国人在享受汽车带来 的快捷、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承受汽车社会给公众生活带来的种种危害,汽车激增造成的交通拥堵、空气和噪音污染、 停车位大量挤占城市绿地等公害也开始在我国许多城乡蔓延开来,成为日益危害我们生活质量的元凶。

  “汽车社会”的种种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但我们似乎对此仍然缺乏必要的准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世界无车 日”到来之际,如何让刚刚跨入“汽车社会”的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汽车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便正确应对“汽车社会”带来 的交通公害,成为今年这个“世界无车日”谈论最多的话题。

  公众身边的交通公害尽管“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大多数的公众却不得不饱受汽车社会带来的交通公害,交通公害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社会科 学院经济研究所曹建海研究员对汽车社会的交通公害问题做过专门研究,他提出,人类的交通行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 领域。交通公害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区域性公害,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和交通线路附近。城市社区尤其是大城市公路交通较 发达,各种机动车辆较多,因而排放的尾气严重超标,扬起的尘埃颗粒密度较大,造成城市空气污染。交通公害给人类带来的 种种危害不像

交通事故一样具有瞬即特征,而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危害过程。

  曹建海指出:我们对汽车的负面效应知之甚少,但这些效应肯定是很多的。除了交通事故与空气污染,还应算上噪音 以及以车代步、以汽车代替自行车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步行和骑自行车能减少50%患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的可能性。由于行驶 速度慢、排放标准低,中国城市中的汽车尾气排放是发达国家的十多倍。

  据世界银行发表的1997环境报告显示,尽管北京的汽车数量只有洛杉矶的十分之一,但其汽车排污量却几乎相当 。尽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含铅汽油,消除了铅污染现象,但汽车仍然排放着其他污染物。近 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氢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 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

  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汽车的

能源消费急剧上升,由此产生的污染严重地侵蚀中国的城市。汽车尾气造成空气污染几 乎迷漫在所有中国城市的上空,在城市中人们已经很难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开始困扰市民,严重影 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汽车污染跟每个人息息相关。那些由汽车排出的废气,降低了空气的含氧量,败坏了空气 的品质。而儿童则成了汽车污染的最大受害者。由汽车废气引起的铅中毒可以使儿童嗜睡、狂躁、腹痛、呕吐,严重的甚至会 引起瘫痪、痉挛、昏迷,直至死亡。另外,长时间处在受尾气污染的环境中与长期吸烟一样容易致癌。

  曹建海研究员呼吁,尽管我国刚刚开始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公害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如不及早寻求对策,社会 和公众将付出巨大代价。

  控制交通公害的对策如何控制交通公害,这是高速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 究院王小广博士指出,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汽车社会。但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是我们所没有认识到的,这将是对社会能 源、土地、环境、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全面挑战,而交通公害仅仅是众多成本当中一项,控制交通公害需要综合协调。中国 人口多,资源少。13亿人占世界四分之一,国土七分山地,三分平原。从政府来讲,不从这个国情出发,不现实。因此,汽 车交通作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选择,它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汽车消费虽然与个人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成正比, 却必然会形成与社会承受度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旦超出社会承受度的界限,必然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香港学者王缉宪提出应当对“轿车进入家庭”的数量加以限制,他指出,土地是有限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 可能将养命活口的土地,大量的用来修建道路或停车场。显然,“轿车进入家庭”不仅没有足够的道路,也没有足够的石油, 更不用说由此而来的交通公害了。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则提出从完善环境评价方法入手,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消除交通公害产生的危害。他指出, 北京市所有的汽车都有绿色环境标识,但由于汽车总量在增加,北京市的大气污染仍呈上升趋势,局部路段存在光化学污染。 潘岳认为这和当前环境评价方法不完善有关。他指出,目前的项目评价只能严苛个别项目对环境的破坏,但对总体质量环境却 无法控制,因此,迫切需要将现有的“项目评价”升级为“规划评价”,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来考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