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收费改革影响两亿学子及其家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2:28 胶东在线 | |||||||||
从明年起,一些地方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了。 义务教育免费风潮由今秋而始,有望在未来数年内惠及全国。 而更大的场景是,整个中国教育收费——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受这项变革影响的,是两亿多名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免费上学,由苏州开始
从明年起,苏州市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交的费用将改由政府埋单,这将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它能否带动全国迅速跟进? ★ 本刊记者/刘溜 9月7日,教师节前夕,江苏省苏州市宣布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免费义务教育,苏州将成为全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与此同时,江苏全省也在酝酿明年起先在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进行免费义务教育试点。 在此之前的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宣布,“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免费。 义务教育免费的进程已经开始迈步,而苏州无疑是走在了中国的最前列。但这种超前,却凸显出了全国的滞后。 免费本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法已颁行近二十年,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尚非真正的义务教育,到目前为止,免的仅是学费,其他如杂费、课本费等仍是要交的。目前,世界上190个国家已有170个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屡屡为人提及的是:缅甸、泰国、老挝等邻国也都加入了免费义务教育国家的行列。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则强调,免费义务教育就是,“从由老百姓埋单改为由政府埋单,这是政府应履行的基本职能,苏州要全面推行免费教育,目的就是要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责任。” 中央的思路是,免费义务教育先从农村贫困地区做起,这也是大多数国家推广义务教育时的做法。 《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作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认为,义务教育免费可能会很快普遍推行开来。免农业税就是一个先例,起初也是声称有各种困难,但一旦有几个地方带头,两三年间就遍及全国。 苏州政府要埋多大的单 台风“卡努”已过去几天,苏州的美丽完好无损。 9月16日下午,杨女士站在苏州吴江市一中的门口接儿子放学,她的儿子刚上初一,这学期交的费用为620元,其中杂费130元,课本费150元,信息技术费30元,讲义费15元,作业本费11元,除这几项规定性收费外,另收取了156元校服费(每人两套)。 从明年起,前三项费用共310元将予以免收。杨女士说,免收一学期两三百元的学费对于苏州人来说意义并不大,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是交择校费进入好的公办学校,“生怕花钱少了,对不起孩子。” 但即便在苏州市的经济首富之区——高新区,枫桥街道办事处社会事业科科长唐国华说,全街道4000多名中小学生中也有近百名贫困生迟交甚至交不起学费。经济再发达,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家庭因病致贫,或是因夫妻离异而陷入困境。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认为,“大家都享受到义务教育,这是推进公平的一个举措。” 苏州市最后确定免三项费用,杂费和课本费是最大的两项,还有一项信息技术费即上机费。“其他基本上不用交费了。但如校服、作业本本身就是消费品,当然是要交费的,”朱永新说,对于择校费原本就不鼓励,政府当然不会为之埋单。 苏州市政府每年将为免费义务教育埋多大的单呢?据统计,苏州目前有小学生36.5万人,初中生23.7万人,外来民工子弟18万人,其中有11万学生已在公办学校就读。苏州从2004年开始实施“一费制”,分规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两项。除去以自愿为原则的校服费等服务性收费,小学生每年大约需要360元,中学生每年大约需要660元。按照苏州全市有近7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初步估算,苏州每年将追加财政性教育支出3亿元左右。 而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19.6亿元,比2003年增收49.1亿元。 目前11万在公办学校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人需交数额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借读费。是否应免除他们的学费和借读费呢?苏州市尚举棋不定。 副市长朱永新告诉记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政策,已在调研之中,苏州市的外来移民数量增长非常快,对他们的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有可能会引来大量的就学移民,而公办学校的容量是有限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则认为,如果在苏州有工作,那么他们就为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子女应该享受到同等待遇,义务教育法对此也有规定。 为什么是苏州 “一个地区能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决于两点,一是经济实力,一是重视程度,比苏州富的地方不是没有。”国家督学成尚荣说。 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04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50亿元,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苏州市又向来自我定位为教育大市,教师的平均年薪在3万~4万,苏州很多教育界人士肯定地说,“在苏州,最好的房子通常是学校的教学楼。” 2004年,成尚荣所在的江苏省教育厅督导团专项督导组向苏州市提出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建议,同苏州市市委书记王荣与副市长朱永新的想法不谋而合。 今年5月份的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身为省教育厅前厅长的苏州市委书记王荣提出苏州可从明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免费。随后苏州市进行了调研测算认为是可行的。 成尚荣说,义务教育本质上有两个要点,一是强制性的,一是免费的,“长期以来,中国在前一点上下了大力气,普及了九年中小学教育,但不能忘了后一点,现行的义务教育免的仅是学费,”苏州决定免掉另三项费用,方才达到了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 “国家和省里的战略都是从农村开始。全国算来农村普及大概要5年,城市再5年。苏州打破了仅仅从农村开始这个思路。在我看来,用3~5年农村、城市就可同时完成。”朱永新副市长说。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对此深表赞同,他说,苏州率先实行,其他富裕地区会有很大压力,相对穷困的地区政府也会有压力,其他地方都做了,本地区也不得不加紧实现。因此,苏州此举对全国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都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3亿经费具体由谁来承担,如何保证经费到位,这也是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正在考虑的问题。 苏州市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的职责分工是,教师工资统一由县级财政发放,学校的基建及其他经费则由乡镇承担。朱永新说,按照现行的这一财政体制,免费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来推行,强调的是县级政府的责任。至于明年起将免除的义务教育经费,乡镇办的学校由乡镇承担,市区学校则由市区出。 他说,“苏南乡镇大部分比较富裕。这一次由县负责,是县里主动掏这一部分钱,还是由乡镇承担,具体怎么做由县里说了算。” 苏州各地贫富差距也是明显的,高新区枫桥街道共40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去年的教育投入为4000多万,同年吴江市芦墟镇用于8000多名学生的投入为2000多万,而芦墟镇还是吴江市相对发达的乡镇。 对此,副市长朱永新颇有信心地说,“虽然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来,如怎么分担,怎么保证资金到位?但五个区县都表示落实没有问题。确实有个别乡镇个别区县相对比较困难,市里县里将会设立专项基金加以补贴,具体政策尚在研究之中。” 从江苏到全国 在苏州主动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江苏省也在酝酿全省范围内的试点。 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在中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江苏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它于1996年在全国省和自治区一级中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又率先进入了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达到了28%。 然而其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同步。1993年中央规定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要在上世纪末达到4%。由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上都低于1.9%,2000以后反呈下降趋势。2004年只有1.8%,还不到规定比例的一半。 张玉林认为,由此带来的现实是经济大省的教育贫困,在苏北及苏中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低、学生辍学率高,“问题很严重”,而江苏是完全有经济实力解决这些问题的。 经他计算,江苏全省免费义务教育,一年需增加投入为30个亿,这对江苏省是不成问题的。在现行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下,苏南地区完全可以自行做到,但苏北及苏中地区就无法解决经费问题,只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省里对苏北追加投入。 张玉林说,义务教育免费,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其实惠不亚于免收农业税,全国1亿多农村学生,每人免四五百元,总共就是四五百亿,全国免掉的农业税也就400多亿。“江苏省一年有八九十万学生失学,早实行一年就可使近百万学生免于失学,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能再拖了。”★ 江苏 2004年起江苏对全省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苏州市将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免费义务教育。 江苏省于今年9月4日表示,明年起将在苏北经济薄弱地区试点免费义务教育。 北京 从2006年起,北京市将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的学费、书本费和杂费全面免费的计划。而对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孩子,高中也将实行免费。而且,争取在此期间做到高中也全面免费。免费计划中是否包含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学生即外来务工人员的民工学校没有确定。 广东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提出,未来15年将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从2005年秋季入学开始,广东省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2006年秋季起逐步推广,2008年秋季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据估算,如果全省户籍学生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广东省财政每年将要拿出60多亿元。(资讯:刘溜) 义务教育,苏皖隔路不同 仅与江苏一路之隔的安徽宿州,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在财政上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教育,不能嫌贫爱富 ★ 文/河中舟 “油油的学费原来说是可以免的,但是现在一分钱都没有免埃”74岁的李广英站在院子里,焦急地询问龙王庙乡大余村的包片干部许永乾。 她的儿子几年前在一场车祸中故去了,没多久,无助的儿媳抛弃幼子陈小六和他尚在襁褓的妹妹陈油油,“跟着别人享福去了。”李老太太只得一个人靠着政府每年四百斤的粮食来抚养孙子孙女。 但是现在,陈小六已经上小学五年级,而他的妹妹陈油油也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 尽管按照国家“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他们这种特别贫困的家庭上学费用是可以全免的,但是许永乾满脸无奈地告诉老太太,“书本费国家是给免了,可是杂费还得交。” 原因在《宿州市“两免一补”工作和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情况汇报》中有说明,“免费教科书以外的其他教材、教辅资料等费用,由于市县资金困难,目前尚无资金安排,全部由学校承担,但学校无财力;由于我市各县基本不属于贫困县,省级财政没有拨付免杂费资金;由于财政资金困难,2005年我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活费的工作尚未启动。” 一年下来,李老太太怎么也得交两百多元钱。去年就是一个老板资助的。“今后怎么办呢?” 许永乾告诉记者,在宿州农村,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即便是劳力充足的家庭,一到交学费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都会犯难的。” 城市也是如此。宿州市桥区的黄玉顺在胜利路开了一家服装店,家里在当地“属于中等”,但到8月下旬的时候,他也颇为犯难。他13岁的儿子今年小学升初中,为了上离家较近的重点中学,他不得不再多出4200元的择校费。 这一年,在宿州市像陈小六一样跨进小学课堂的小学生人数是649324人,跨进初中校门的有416546人。合起来共100多万人。 大致来说,就初中阶段来算,每名学生一学期书本费100元,杂费95元,“再加上素质教育费20多元,一学期总共是两百多一点。小学要稍微低一点。”龙王庙中心学校(初中)校长韩贤贵说 这意味着一年向学生收取的费用约3个亿。这在市教育13.57亿元总收入里占四分之一。 “书本费是要购买教材的,实打实要花出去,而杂费差不多就是一个学校全部的开支了,对学校的运转意义重大。”韩贤贵说。 学杂费支撑下的学校 在宿州,记者采访的多名校长都明确地告诉记者,学校的整个运转,除了教师工资一块,完全得靠自己,“没有来自上面的一分拨款”。 桥区第三小学一学期的可支配收入是4万多,校长王亚告诉记者,“每学期都要透支,不行就提前收下一学期的费用。” 紧巴巴的日子同时也使得一些学校想法创收。择校费即为其中主要手段。按照当地统一的价格,择校费是4200元/人。这使得择校生在一些重点学校成倍于计划生。招得最多的是宿州九中,另一个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说,计划招600人,实际招了2300多人,“光择校费就多收一千多万呢1 但是能够收取择校费的毕竟只是少数重点学校,而对绝大部分农村学校与普通学校来讲,要么勉强维持,要么想些法子乱收费。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宿州市曾组织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结果共清理出教育乱收费1000余万元。 “很多也是迫不得已,学校总不能就关门吧。”一位教育管理者如此辩护。 学校经费紧张影响最大的是教学。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农村学校已成危房。在经过一轮对93.4231万平方米危房的改造之后,宿州市教育局局长齐功博说,目前宿州还存在52.8684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急需改造,这占学校总面积的1/8。 当然,在城市,学校普遍比农村要好得多。一些学校教学设施的豪华程度丝毫不逊于全国其他地方。宿州二中为市属中学,初中与高中尚未分离,记者在这里看到,天文台、实验室甚至休息的小公园,一应俱全。 苏皖隔路相较 要弥补城乡的这种差距,宿州市教育局局长齐功博说,“首先得财政有钱,教育有足够的投入。有钱对薄弱的学校进行支持,差距才能逐渐弥补,单靠学校自身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但是要指望财政有钱,对宿州来说无疑太难了。2004年,拥有582万人口的宿州市财政收入仅为12.6亿元。 但与之一路相隔的江苏省徐州市,人口890万,财政收入却是110.22亿元。 9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消息:从2006年开始,江苏省将在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免费制度。作为苏北四市之一,徐州位列其中。 而宿州显然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按照市教育局局长齐功博的明确说法,“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在全市内完全实行‘一费制’。”“比目前的收费要稍微高一点。” 这种差距,和地方财政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齐功博说,宿州财政支出里60%~70%是用来支付人员工资的,其中教师工资是大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还挤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较困难。 2004年,宿州市教育经费收入达到13.57亿元,比去年增长19.7%,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也达到13.4亿元,较去年增长16.7%。但是,这一年宿州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却是减少8.5%的。齐功博说,教育收支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高中扩招、收费标准提高,二就是按照安徽省统一规定,向各市拨了大量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款。 倘把这些非常规的因素扣除,那么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是随着财政收入的降低而降低的。 这种减少在齐局长看来颇为无奈。面对相邻的徐州即将试点实行的免费义务教育,齐并不愿意多谈。 倒是当地的一位企业家李彪,在2004年的“两会”上,他及他的朋友们曾起草了一份中国民间关于教育发展的提案。在那份有众多知名学者与专家签名的提案里,他们强烈呼吁,“在‘分税制’框架没有变革之前,中央财政必须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方面承担相应责任。” “假如单纯就靠宿州的财政,”宿州市委党校的一位教师说,“恐怕再过十年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两千年之学费轮回 学费到底应由个人还是国家承担?两千年来争论未休。我们将如何破解学费轮回怪圈? ★ 本刊记者/杨中旭 ☆程征 两千年“束”之变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在鲁都杏坛招徒三千,大兴私学。当时孔子有一句名言:“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即十条干牛肉)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送给他十条干牛肉,孔子就没有理由不收这个学生。 这是中国最早的学费记载。后人把“束”当作学费的别称沿用下来。 在近代社会之前,学费只存在于类似孔子办的私学中,如私塾或书院,但收取的大多为米、衣物等,属于实物交换。而在官办的学校里,几乎觅不到“学费”的踪影。 汉代确立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学费制度影响深远。在最高学府太学,太学生们由国家养着,不缴学费,还免除徭役。 唐代学生入学仅交给“导师”丝帛之物聊表敬意;宋代有学田养士,贫困生还能领些津贴;明代学生待遇优厚:明太祖的马皇后专门在国子监旁建了个粮仓,监生不仅膳食、衣服、被褥由国家全包,妻子孩子也由国家养着,未婚者还能领钱娶个媳妇;清末的新式学堂为了招徕学生,给每人每月发放3至15两银子的薪水,称做“膏火”。这样,学费全免甚至有公费津贴的制度延续了千年。 但是,甲午战争一声炮响,给这一制度间接划上了句号。一方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救亡图强,兴办新式教育体系又迫在眉睫。可是钱从哪来呢?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癸卯学制》,正式授予学校向学生征收学费的权利。至此,近代教育收费制度正式形成。 究其原因,浙江大学商丽浩教授指出,随着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入,教育收费的逻辑在发生变化,障碍已节节打通。最终,高等教育由传统的公费津贴向有限教育收费转化, 普通教育由传统的完全收费教育向有限收费教育发展已是顺理成章。 进入民国之后,学费如脱疆的野马,急速上扬。民国中期开始,对学费过高和教育体制不公的讨论浪潮兴起。1931年,国际联盟考察团也向中国政府建议小学之学费应立即免除。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学校教育收费的管理, 对高收费现象进行弹压。主要措施为限定教育收费最高额, 划定教育收费项目。教育收费发展进入调整改造时期。 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收费模式在民国时期开始建立起来。从孔子到民国,中国两千年的“束”制度随着社会变换跌宕起伏,经历了一回免费——收费——失控——调整的过程。而1949年开始,“束”的命运又上演了一个轮回。 建国后的历史轮回 1949年建国后,年轻的共和国急需人才,教育又成了纯公益性产品。 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蔡克勇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陈云曾经询问,“我们国家总共有多少在读的大学生?”在得知数量很少之后,主管财政的陈云说,“那就国家全包下来吧。” 于是,民国的传统完全被打断,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制度确立下来。 今年60多岁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1959年进入大学的秦征对学费还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我们上大学免学费,每学期学杂费加书本费35元。住着8人一间的宿舍,每月吃饭只花10块钱,除了回家的交通费,基本没有其余开销。这样算下来,一学期花100块就能应付过去。贫困的同学还可以申请补助金,每月十多块的补助金用于日常开销也绰绰有余了。”反观汉代建立的养士制度,建国初确立的免费政策与其真有几分神似。 1978年中国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同样是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出现了自费生,即出现了“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大学生。 进入到80年代后,收费的步子开始加快。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高校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的培养模式。1989年,国家教委、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宣布对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除师范生外)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当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收取每年100 元到300 元的学费。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交费。” 秦征的儿子秦辉在1996年教育制度并轨之前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他每年交1000元学杂费,每月还能领到60元的补助,再加上平时到麦当劳打工的薪水,出去和朋友郊游的钱也不用发愁。 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扩招第二年,秦征远在福建的孙女小心翼翼地揣着1万元现金来到北京上大学。报到那天,当她把妈妈缝在贴身衣袋里的一万块钱拿出来时,这钱瞬间就少了一大半。学费一年4200元,住宿费1250元,被褥用具400元,置办饭卡洗澡卡和其他生活用品花去500元。然后她把剩下一小沓钱收好,用作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90年代确立教育收费制度以来,学费频频上扬。有人甚至用一句话总结了学费上涨的现象: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老问题又摆在我们在前,我们将如何破解这个轮回?★ 2005,学费新变元年 新的五年规划将定下未来中国发展大计。一些迹象显示,在此当口发生的学费争议,预示的并不是学费涨跌的某些局部调整,而是整个中国教育投入和收费的新布局。受此影响的,是两亿多名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 本刊记者/杨中旭 ☆程征 陈云凤 “现在就看决策者的抉择了。”秋日的一个午后,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对本刊说。 2005年秋,“十一五“规划出台前夕,三农、医疗相继成为讨论的热点。最新的话题是学费。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免费。这一表态引发了连锁反应。10天内,广东盛江苏省苏州市、北京市先后宣布了部分或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费的时间表。 这期间,张保庆连续接受媒体采访,详解学费问题。而实际上,学费热点并不止于义务教育,张保庆还直言高校收费偏高,炮轰数百所高校乱收费,点名批评地方政府助学贷款不力,并坦承学校存在乱收费问题。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消息是,传说中9所高校研究生收费试点也被宣告暂停。 新的五年规划将定下未来中国发展大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府的钱往哪花。上述迹象显示,在此当口发生的学费争议,预示的并不是学费涨跌的某些局部调整,而是整个中国教育投入和收费的新布局。受此影响的,是两亿多名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教育收费的路线之争 自改革开放起,学费改革就没有停止过。整体的方向是,一方面减少或免除对义务教育的收费;另一方面对非义务教育,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合理收费。两条线合起来看,就是教育收费的正本清源。 这个方向本身并没有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一直采劝小步慢跑”的形式。 “当时在做测算时,充分考虑到了学费增幅与居民收入增幅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善迈回忆。因此那时学费还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而1992年国务院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收取杂费。 但这种“小步慢跑”的态势并没有维持多久。 进入90年代,“教育产业化”成为学费改革的主导力量,并从高等教育蔓延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公立高校的收费“双轨制”,均成气候。教育乱收费持续成为社会热点。 更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999年前后。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汤敏上书中央,为当时的内需不振献策,即日后业界俗称的“乘数理论”。在这份方案中,高校招生量被扩大一倍,收费上涨至1万元/年,建议者希望由此波及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拉动内需1000亿元(扩招3年后,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拉动内需仅为预计的一半左右)。 “那时候我们就对政府说,扩招可以,但要两条腿走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杜育红说,“如果助学体系没有建立完整,穷孩子念不起大学,社会将更为不公平。” 但是,这些建议并没有被重视。高校扩招急速启动,大学学费普遍调整至5000元左右/年。从那时到现在,高校招生量已经翻了两番。 据统计,1989年大学学费是200元,占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学杂费开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计,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居民年收入的一半左右。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和落后的)相比,这比例已经算很高,但还承受得起。 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我国高校学杂费5年增长5.34倍。2004年《人民日报》作过一个比较,近几年,大学的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了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10倍于同期居民收入的增长。 2004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连续四年高居价格投诉榜首。 学费改革重新布局 显然,义务教育学费减免,远远不能扭转整个教育收费快速上涨的大势。时至今日,积累已久的学费问题,在某些方面需要“拨乱反正”。 在此之前的主要措施是整顿乱收费。如2004年,全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规定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所有收费最高不超过120元,初中最高不超过230元(今年上调为160元/260元)。 但这显然不是治本之道。从2005年开始,农村再次成为学费新一轮变革的突破口。而可以观察到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进行教育收费结构调整,一是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财政责任。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显然,距最终实行全国义务教育免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这也是本轮学费变革的第一步。 教育系统是否已经设计好“循序渐进”的框架?“张保庆副部长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王旭明说,“只要琢磨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含义。” “择校费迟早是要取消的,但是,它应该排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张保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这位副部长还说,“2000年以来,教育部一直严格执行按照学校日常开支25%收取大学学费的标准,并将继续执行。” 如果梳理这些话的大致逻辑就是,农村优先、城市次之;义务减免、大学暂时稳定。 按照张保庆的说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完成。” 据本刊了解,农村教育费附加随着农业税一起消失之后,政府支出在农村义务教育费用中的比例已从50%左右上升至80%左右。这距离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完全由政府埋单仅一步之遥。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最快明年农村义务教育就能全免费。”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对本刊说。 而在大学阶段,由于紧迫程度比不上农村义务教育,目前高校学费总体调整并未启动。 “高等教育学费要暂时稳定一段时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2000年后高校学费稳定的这5年里,消费指数在上升,学费实际在下降。”但可能对一些学校过高的学费进行微调或整顿,教育部的一位官员说,“目前七部委已经组成联合调查组下去查了,重点就是张副部长所说的存在乱收费问题的400多所高校。” 同样保持稳定的还有研究生收费政策,拟议中的收费试点计划被叫了暂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决策。”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全国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说。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给出的解释是:“官方从未说过要进行试点,何来暂停?” 不过据本刊了解,研究生收费计划并非空穴来风。早在10年前,教育系统就已开始酝酿对研究生收费。按照分阶段实施的原则,1997年后,研究生中的自费生比例占到了1/3。“如果单纯以经济学理论看,研究生作为准公共产品,当然应当收费。”王善迈说。 “但在助学网尚不完全到位的今天,与其收费后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还不如暂时不收。”杜育红说。 尽管张保庆承认目前高校学费较贵,但暂时不调整也属不得已。他曾经给《中国青年报》算过一笔账: 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 学费变革的财政难题 这正是本轮学费变革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论是义务教育免费还是高等教育收费,最为核心的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比如,在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行“免费”之后,如果中央不加快对西部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免费的速度,东西部教育之间本已存在的差距就将越拉越大。“根本的办法就是转移支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杜育红说,“而转移支付的前提是测算好财政分担比例。” 这一比例包含了两部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和地方对此的分担比例。不过,这一测算一直令人头痛。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将其形容为“极其复杂,难以协调”。本刊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文教司负责起草财政分担比例,但方案迟迟未出。 而目前最新的消息是,方案已经初步制定完毕。“但是,最好还是不要把什么4%、5%(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写进去。”财政部的一位官员说, “如果无法完成,会让大家都被动。”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2020远景教育纲要》中,这一比重在2010年被规划为4%,2020年被规划为5%。“但有可能一厢情愿,财政上可能不会给教育那么多的支持,”财政部官员说。 这些未定之议,也为学费变革的最终结果留下了悬念。★责任编辑:郑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