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保护方案已报送待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5: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保护方案已报送待审(组图)

起重工程船“南天龙”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保护方案已报送待审(组图)

工人们在操作钻探机。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保护方案已报送待审(组图)

起吊沉井上面的混凝土预制块。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保护方案已报送待审(组图)

探摸打捞钻探工程施工现场。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文化厅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南海一号”原地打捞方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此进行认真论证,并作出批复,原则同意由省文化厅组织相关单位,在整体打捞发掘方案的基础上,综合两个方案的优点,制定一个完善的发掘保护方案。

  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围绕“南海1号”沉船保护、利用等课
题,开创性地研究出台了《“南海1号”整体打捞方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项目建设等全新的系列文物保护举措,目前,各项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

  为何要整体打捞

  根据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的说法,“南海1号”位于珠江及广东数条江河的出海口西侧海域,一直是海上航道及渔船海上作业的重要渔场。受环太平洋洋流影响,该海域泥沙淤积十分严重,但正是由于丰富的泥沙淤积,使“南海1号”沉船被迅速覆盖于相对封闭的淤泥环境中,木质船体才得到较好的保护。

  沉船沉没于海床淤泥中,水下考古人员只能靠“探摸”来进行水下工作,依例须开展的沉船测量、绘图、照相等获取沉船资料的水下考古基础性工作,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潜水作业人员进行抽排淤泥工程时,由于受能见度、水流及涌浪的客观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地对沉船文物造成了“二次破坏”。大量迹象表明,传统的水下考古发掘方式不能适应“南海1号”水下考古工作,船载大批珍贵文物资源、沉船文化信息的完整性保护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面对大量沉船文物流失及多方面不利环境等问题,出于对珍贵水下文化资源保护的责任,考古专业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异地保护、发掘”的工作设想。

  能用钢篮子捞上来吗

  2005年5月初,广东省文化厅和广州市打捞局推出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打捞方案大体如下:订制一个钢质沉井,将沉船船体、船载文物及船体周围淤泥整体装套入内,沉井底部穿接钢箱梁,形成一个封闭的“钢篮子”,再起吊沉井,搬移至一个预先做好的安全环境内。

  张万星介绍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肯定了“整体打捞”构想,委托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组织专门队伍开展可行性方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进行《整体打捞方案力学分析报告》。早在2003年10月,就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了“南海1号”水下考古发掘方案专家论证会,由国内文物考古、文物保护、水下工程、海洋环境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初步肯定了《整体打捞方案》的可行性。2005年5月17日~2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跨学科专家组成的“南海1号”水下考古发掘方案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认真、细致的分析、论证,《“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方案》获得通过。

  整体打捞安全吗

  专家介绍,这次打捞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钢沉井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钢沉箱起吊等方面。为此,各科研设计单位、专业设备厂家、专业施工单位等进行了长期紧密的配合,多次研讨和论证,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共同改进和开发施工设备,从而力求在施工方案、设备配备、工艺手段等多方面保证打捞工程安全可靠。

  在专家们的介绍下,我们得以预先了解南海一号移居“水晶宫”的一些细节。

  打捞前当然是古沉船的精确定位和定位桩、钢沉井的定位,接着是定位桩的施工,利用工程船打品字定位桩。下一步是钢沉井的安放,起重工程船“南天龙”穿挂钢丝绳吊起沉井,把沉井逐步沉放到预定深度位置。接着是沉箱底托梁的安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安装,使沉井和底托梁组装成装载古沉船的沉箱。

  下一步,是起吊钢沉箱。4000吨起重船“华天龙”进场,布锚就位,潜水员水下穿挂吊络、挂钩,并对底部的高压喷淋管喷水以减少黏附力,逐步加力起吊钢沉箱出水面。“华天龙”把古沉船吊起钢沉箱至设计水深,绞锚移位至全潜驳沉放位置。“华天龙”吊住古沉船放至在全潜驳上,全潜驳起浮,“华天龙”解络起锚移位。然后,使全潜驳移位及拉移钢沉箱至“水晶宫”。

  据介绍,计划用于装载古沉船的钢沉箱主尺度约为26.3m×12.4m×.7.0m,总重量约240吨。古沉船船体和船上货物估算约645吨,沉井内的泥土重约2705吨,古沉船钢沉箱出水时的打捞总重量约为3590吨,所以,计划动用4000吨浮吊来把钢沉箱打捞出水面。

  “住”的地方舒适吗

  南海一号安居的“水晶宫”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东省政府为此投入1.5亿元、阳江市政府无偿划拨13万平方米滨海用地以建设。2004年12月6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奠基。该建筑整体由5个不规则的椭圆连环,顶部起伏曲线呈波浪形,与海边及海水环境相呼应;椭圆形建筑结构,既便于获取较大的内部空间,又适应周边海洋环境,有利于抵御台风侵蚀和破坏;内部结构受木船“龙骨”启发,形制结构与“沉船博物馆”主题构思吻合。博物馆功能配置相对独立,依次分出水文物精品展厅,沉船保护(水晶宫),出水文物保护区域,把供观众参观活动的开放性空间与研究保护所需的封闭性环境作分区处理。沿水晶宫专设弧形玻璃参观橱窗,在水晶宫内预设轨道,安设小型透明材质可滑行载人“潜艇”进入水晶宫内近距离参观。

  听说,经过简单培训,还会允许符合条件的观众,着装潜水到近距离观看水下考古发掘呢!(本报记者 张演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