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螺蛳壳”到“广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0:00 温州都市报
从“螺蛳壳”到“广厦”(图)
第一批商品房如今显得落后了。

  房价时下成了市民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今市区大部分房子是商品房,房子就是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流通,但在20多年前,温州市区的住房十分紧张,普通市民除了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大多住“公房”,那时候大家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直到1980年前后,为了缓解住房紧张的情况,政府开始建造商品房,小部分市民开始自己掏钱买房,商品房开始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

  公房改成商品房

  1980年前后,温州市区的住房十分紧张,三代同房、叔嫂同室、大龄青年等房结婚的现象让人觉得无奈。温州市房地产公司瞄准时机在市区蒲鞋市一带开发了商品房,这些住宅也就成为温州商品房的“始祖”。

  “当初那里四周是稻田,旁边还有一条河。”在市区县前头的兴旺房产交易介绍所里,老袁说自己曾经在蒲鞋市一带住过。“那时开发的商品房面积只有四五十平方米,就两个房间,卫生间没有抽水马桶。”

  时任温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的胡振宏也回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住房制度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城镇住房建设由政府和企业直接投资,属国家或集体所有,职工住房实行以低租金、高补贴为特征的实物分配制,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公房’。”1980年,国家建设部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把分配制住房改为职工购买,国家和当地政府补贴的购买制,即适当地把“公房”改为“商品房”。

  “刚开始,我们的脑筋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搞商品房,这不是等于鼓励大家来占有国家财产嘛!”胡振宏是军人出身,说话时有些严肃,却显得有几分风趣。

  后来建设部的领导算了一笔账,当时公房每年的维修费用很大,而租金却很低。房子的月租金是每平方米0.13元到0.08元,一般每户人家的房子在四五十平方米左右,每月的房租大约是四五元钱。“几十年下来,国家为此投入的维修费用非常大。”

  180套住房销售一空

  那次会议后,温州马上成立了温州市房地产公司,开始温州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当时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即温州市房地产管理局、温州市城市建设指挥部、温州市房地产公司在一个地方办公。胡振宏一人就身兼局长、副指挥、总经理三个职务。

  1980年,温州市房地产公司在蒲鞋市征了30亩地。根据实际情况,一部分土地由市总工会建联建房,一部分地用来建商品房作试点。

  根据当时市民没有很多积蓄的现实,房开公司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方式:1980年打地基的时候,购房户交一部分钱,房子开始建的时候,再交一部分,到1982年房子建好了,房款也就全部付清了。然后再由市房地产公司开调拨单,算是认可了购房户的房产拥有权。

  当时蒲鞋市一带还算郊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商品房建好后,住惯城里的人不愿意搬到那里。不过,毕竟房子买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不像公房产权不属于自己,商品房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市房管局产权与市场管理处副处长周明月给记者找到这么一份资料:“1980年5月,市房管局在蒲鞋市新建住宅区……1982年6月,温州首批出售该住宅区商品房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房价为150.5元,一个月内180多套商品房即销售一空。”

  在蒲鞋市社区办公室,记者遇见了当时任兴北居委会主任的黄巧珠。她说,当时蒲鞋市住宅区的大部分房子是单位分的,只有几幢是买卖的。“像82幢、87幢、91幢。”她扳着指头说道。

  一位阿婆接口说,“这里旁边原来都是水田,学院路边上有一条河,与民航路交接的地方还有一座小桥。我们一出楼梯,就是田。”

  在蒲鞋市新村91幢楼下,记者与住户陈大爷聊了起来。

  陈大爷今年已经76岁了,是一名退休职工,在蒲鞋市住宅区已住了二十多年。他住的房子当初是从别人手里转买过来的,每平方米200多元,“还是商品房好,可以买卖。”

  蒲鞋市社区主任陈爱飞说,现在住在蒲鞋市新村里的,基本上已经不是最初买房子的那批人,因为有商品的属性,大家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买卖。

  推动住房制度改革

  蒲鞋市住宅区的商品房1982年6月建成后,那批住户是我市最早的商品房业主,他们见证了温州房地产发展史。事实上,1987年的《统计年鉴》中才真正出现“商品房”的概念,有“商品房购置”的统计资料:当年全市商品房发生额为25万元。到上世纪90年代,温州商品房得以快速发展,1991年至1996年,市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住宅竣工面积369.8万平方米,其中属于房地产开发的住宅竣工面积345.6万平方米,占93.4%,其中商品房占70%左右。

  不过,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由于土地是政府划拨的,蒲鞋市住宅区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房。但作为一个大胆的尝试,蒲鞋市住宅区的开发对温州商品房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当初的指导思想就是试点,通过这个尝试,我们试图转变人们的思想,以后住房子要自己掏钱买了。”胡振宏说。可见,商品房的出现推动了温州住房制度的改革。

  房产成为一种投资

  据统计,1992年至去年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87亿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92年的17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36平方米。

  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个人购房的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住房困难时期,老百姓只要求有房子住,最初买商品房的那批居民只是想解决住房问题。

  温州住宅从第一代的遮风挡雨型发展到第三代的关注景观型,进而又进入第六代的生态文化型,整整经历了六代的更迁演变,这与20多年前的购房情况恰恰相反。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城里人住郊区,乡下人住城里。”这是现代人追求住房质量,向往自然的一种理性回归。

  今天的温州人中,更有人把房产当成了投资的一种方式,因而成就了温州另一个财富神话。这在20年前是怎么都不敢想的事情。

  本报记者王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