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一”长假不回家——记首届“全国十大科 技前沿人物”王永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07:1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爸爸,今年‘十一’可以回来与我们团聚吗?”

  中铁五局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永义看着女儿多多发来的短信息,心中满是愧疚。

  青藏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作为科技领军人物的他,此刻无暇走出高原。

  25年前,对工程建筑并不热衷的王永义没有想到自己会意外地被西南交大铁道工程专业录龋25年后,王永义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因这个专业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成为首届“全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之一。

  然而,东奔西走的工作特征,使他很少能与家人团聚。

  1964年9月,王永义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对儿时的王永义要求极为严格。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王永义从童年时起就养成了一种执着坚韧的性格。

  1985年7月,王永义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交大毕业,24岁的他怀着远大抱负回到了家乡贵州,并分配到了铁道部工程建设单位中铁五局。

  20余年的工作中,最令王永义难忘的便是青藏线的建设。2000年12月,得知青藏铁路要上马,为搜集相关资料,王永义带领一支6人调查小组,前往青藏高原格拉段进行实地考察。他带领调查小组到兰州、上西宁、进格尔木,十几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跑了几十家单位。这期间,他们白天到处找资料,晚上加班复英登记造册,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用一次次的真诚和执着换回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一步步揭开了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

  王永义与同事们的心血和付出,换来的是一套1834页的《高原冻土筑路工程资料集》,这套共计7册的《资料集》不仅为中铁五局青藏铁路的施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且成为了青藏铁路全线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重要依据。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建设拉开序幕。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修建铁路,面临的是“冻土”、“缺氧”和“环保”三大难题,特别是冻土问题,更向青藏铁路的修建大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铁五局集团公司承担了格拉段第五标段全长47.26公里的施工任务。全线涉及高原冻土难题最多,更有堪称冻土区“世界第一长隧”、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铁道部9项科研项目,有8项在这里实验。一个个科技攻关的重担,再次落在了王永义的肩上。

  4600多米的海拔,摄氏零下30多度的气温,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一半,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考验着青藏线上每一个参建职工的身体极限。或许在王永义的心目中,只有把工作干得更好,才是对家人更好的回报。攻关组在他的率领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解决了在高寒低温及冻土条件下昆仑山隧道施工中湿喷混凝土的速凝、早强、耐久的问题。2002年5月15日,格拉段五标段西大滩冻土层路基试验段成型,成为青藏线上的一期工程中首段成型的试验段路基样板工程。9月26日,喜讯再次传来,昆仑山隧道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的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由王永义主持开发研制了国内首台隧道仰拱作业桥,在青藏线第一个获得国家专利。他针对多年冻土区工程,提出的粗颗粒土填料压实质量快速检测的具体指标,更是填补了现行铁路行业标准的空白。

  今天,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王永义仍然没有停下自己在科技领域中不断探索的脚步。他知道,在今后的岁月里,还有更多的科技高峰等待着他去攀登,还有更多的科技高峰等待着他去征服。(于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