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茂腔胶州秧歌首批“申遗” 已上报国家评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10:09 胶东在线

  记者昨日获悉,我市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茂腔、胶州秧歌两个代表作,目前已经通过省评审组的评审,上报国家评审。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于年底公布。

  非物质遗产又叫口头遗产或无形遗产,它发源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因为靠口头传承,所以比较容易失传。在我市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大量丰富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崂山民间故事;传统表演艺术中的胶州茂腔、即墨柳腔和胶州大秧歌;传统手工艺技能中的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和莱西葫刻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

  对此,我市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规划,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我市重要民俗活动糖球会主要展示区域海云庵的周边环境等。我市还将于近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完善的保护名录及档案资料数据库,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真实、系统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

  山东省地方戏曲茂腔,流行于山东青岛、胶县、高密、诸城一带。约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演唱“周姑子”基础上,吸收采用了柳琴戏的韵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了京剧和河北梆子较多的影响。

  胶州秧歌,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是山东省三大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300余年的历史。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钗、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30余。责任编辑:张明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