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川道拐老街坊烫起火锅忆往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04:33 重庆晨报
川道拐老街坊烫起火锅忆往昔(图)
  大家一起在以前住的地方合个影。本报记者黄宇摄本报热线966966报道(记者黄晔实习生陈思碧)昨日上午9点,上百位川道拐老邻居团聚在老街茶馆。“今年的国庆节真是高兴,几十年的老街坊都回来了!”还住在老街的茶馆老板邢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老街原是菜码头

  “这条石板路好像变窄了,以前几个孩子跑上跑下都很宽畅。”张家修、牟光荣、付泽容等一群老邻居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摇着蒲扇,几十年前的记忆如决堤一般涌现。

  “苟大伯”最有发言权,71岁的他当年是这条街上知名的菜贩。“苟大伯”说,“这条街原是重庆知名的菜码头,在长江大桥没修好前,南岸过来的菜都要经过此地。住在这里占尽天时地利,贩的菜既新鲜,又便宜。”

  “想当年,这条街是重庆的东大门,出川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绝不逊色现在的解放碑。”“苟大伯”对这些往事记忆犹新。

  老茶馆忆旧合影

  川道拐这条蜿蜒在长江大桥北桥头的东下方近一公里的老街,现在大部分都是残垣断壁了。幸好川道拐38号还有一户老街坊,老邻居们于是在那里合影留念。

  “这里原先可以说是这条街的中心,每天午后黄昏,老街坊们都会逗留在此泡杯沱茶、摆龙门阵。老婆在家煮好了饭,大家就作鸟兽散,晚上散步的时候又聚在这里。”一群六旬老街坊聚在茶馆外面,一会寻找当年的老虎灶、一会坐在油漆斑驳的老板凳上找感觉。

  “看,这是我栽的黄桷树,都有30米高了!”“这是我的厨房,这是楼梯,这是巷道……”55岁的王荣华和50岁的段吉富非常留恋已成废墟的“家”,“川道拐是我的根,在这里出生、上学、结婚、生小孩……”

  烫老火锅拉家常

  “走,街坊们,我们到后慈街去烫火锅!”中午,会长高应文吆喝老街坊去聚餐。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沿着长长的老街往回走却频频回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老街”,“或许老街的青石路也留不了几天了”,“或许下次就没有邢大爷的老茶馆了……”

  只有烫老火锅才能表现老街坊们此时的心情,土灶、独凳、花椒、海椒、毛肚、啤酒,“举杯,祝老街坊国庆快乐!祝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祝我们的情谊地久天长!”

  祖孙三代齐赴街坊会

  “晓雨,快看,这是妈妈和外婆住过的地方。”55岁的范琪悌带来了女儿和1岁多的外孙,让孩子记住旧时“外婆的澎湖湾”。

  2003年,范婆婆一家搬到南坪后就没有回过川道拐老街。“外婆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你妈妈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小家伙你要好好记住这个地方。”范婆婆把小孙孙抱到川道拐48号的旧居,让她沾沾这里的地气。

  八旬校长桃李满天下

  83岁的陈绍洲老人,在昨日的街坊会上既是最年老的长者,又是大家最亲切的师长。

  “校长,你还记得我吗?我家在一字街小学的门口,我叫牟光辉。”“校长,当年我比较调皮,没少叫您操心,我是你的学生张家修。”“校长,您瘦了,您身体还好吗?祝你节日快乐!”一群中年人围着老人问个不停,纷纷过来握手拥抱。

  “我是66届的学生,当年陈校长多年轻,教书也很认真,对学生很严厉。”老街坊刘光碧告诉记者,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校长。

  本报记者黄晔实习生陈思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