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访]丹巴绕旦:为了唐卡更悠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07:1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深访随笔

  64岁的丹巴绕旦是当今西藏勉唐画派中年龄最高、地位最尊贵的画家。他一直有个心愿,用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绘制唐卡,让来西藏旅游的人们了解西藏传统绘画的精美。他痛心,一些商店出售的所谓西藏唐卡,是误导消费者的低劣化学颜料批量生产的拙劣旅游小商品。

  唐卡汉语叫卷轴画,多是在布上绘制而成,并用绸缎镶边,也有丝纺和绸贴丝缝的工艺品。面上绣有薄绸和装饰飘带,下端用银或银装饰的木轴,以便卷展。每幅大者达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1平方米。同样的画布,同样的颜料,不同人绘画所得效果却相距甚远。一位跟随丹巴教授十七八年的老学生说:“绘画技巧就那么多,我们这一代与老师那一代相比,所缺的正是传统文化底蕴。”

  丹巴老人为了让这张“西藏名片”更绚烂,恢复了失传近40年的传统藏画颜料,并把制作工艺整理成文,使后人研究这一课题时,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勉唐派是西藏传统绘画里一个重要的画派,因其15世纪创始人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洛扎勉唐地区而得名。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布罗卡林等西藏著名的寺院内,都有该画派几百年来众多知名画师的壁画和唐卡精品。丹巴老人听说我们远道从北京而来,便要从医院回到家里接待我们。听他的助手说,年轻时,丹巴教授的身体硬朗,但这些年工作太投入,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既给学生们上课、带研究生,又搞科研,还有绘画创作,在我们来藏前一段时间,老先生就病倒了,住院两个多月了,还没能痊愈。丹巴教授是个干瘦、黑黑的小老头,朴实得像个老工匠;若以年龄而论,64岁,却显得内地比城市的同龄人老。

  教授的病房像单身宿舍,一张小床、一对单人沙发,书桌上摊开几张手绘的佛像和云纹、花饰手稿,线条细致优美。

  从医院到小昭寺旁的家只有十分钟车程,老人扣响木门上的铜环,我们跟随主人进入一幢二层小楼藏式民居。站在顶层的晒台,极目远眺,雄伟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拉萨城内几处知名的古老的建筑一一清晰入目。

  丹巴教授充满自豪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唐卡,画面上三个手舞足蹈、巨眼圆睁、表情夸张的黑色财神,这幅吉祥图以黑色为主调,传达了内地传统绘画喜用红色表现吉祥喜庆的相同情绪。他说:“这是我用自己研制的颜料画的唐卡,原汁原味,地地道道。”

  传统西藏绘画颜料色泽纯正、耐光性强,色相艳丽不俗气,逾千年而褪色不明显,相比而言,现代的化学颜料耐光性差、在日光强烈的西藏尤其有易褪色的缺点。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中,两者的优劣十分明显。

  他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自治区政府特别指定用我们的颜料来完成布达拉宫的维修,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这是文物保护的最高境界。”

  在古树环绕的西藏大学一间简陋的小平房内,一位工人在用石臼碎石,另一位工人正晃动手里的面盆,小心翼翼过滤粉状的沉淀,再看隔壁屋子里一瓶瓶已制成的红、黄、蓝、白颜料,工人们一双粗糙的大手,使含有多种杂质、坚硬的矿石,变成色相纯正、细腻高雅的颜料,让我有种沧海变桑田的感受。

  丹巴教授说,从矿石提取颜料,传统的做法只能用石臼经人工慢慢研磨,再用水一次次沉淀获得,这活计一点不能省力。有的人为了多快好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采用机器研磨,结果得到的颜色发生了化学变化,出来的颜料。

  1940年初,张大千曾三次去敦煌临摹壁画,从上海订制了内地最好的朱红、石青、石绿等颜料,可临摹的图画与敦煌壁画对照,颜色总显得艳俗轻福

  此后,大千先生获悉,西藏传统绘画的材料与颜色和方法与内地完全不同,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942年春,他从青海塔尔寺请来五位喇嘛,以每人每月100个大洋的重金,向他们学习藏传绘画。

  喇嘛们自制画布、就地取材,用青藏高原出产的矿石和植物磨制颜料、烧制木炭条,使用起来刚柔适度,得心应手。同样的金粉,经喇嘛画师之手,画面即刻见彩,令大千赞不绝口。

  张大千曾感慨:“藏传制颜和画法通过一代代人口传心授,远胜于内地产品甚至外国货,画师水平也远高于内地画师和洋学堂的老师。”

  张大千回川后,举办的几次画展,其色彩的使用,已从传统中国绘画跃入带有强烈个人特点的新境界,震惊国内画坛。

  提起这段掌故,专家说:“其实,张大千当年在敦煌所学,所得藏传制颜与用色,不过是这门传统技艺精髓的十之一二。”

  听说西藏大学使传统颜料重见天日,印度、尼泊尔乃至泰国等亚洲佛教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也纷纷前来联系进口。

  人类进入21世纪,传统寺院的建筑、壁画乃至雕塑的保护,都面临使用的涂料既要还原色彩,又不易风化、褪色的问题,这对于全世界的文物保护界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难题,也是文物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积极发掘的一个领域。

  丹巴教授有着多重身份,教师、学者、画家,这一切,都与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相关。

  他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一个传统绘画世家,到父亲那一辈,家里就出了四代宫廷画家。爷爷曾是上个世纪初西藏新勉唐派画师,为十三世达赖前半生绘像;舅舅师从爷爷,是十三世达赖后半生的画师。父亲是一名工艺图案设计师,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分别发行的100元藏币和25元藏币都是由他设计的。

  15岁那年,父亲送丹巴绕旦进色拉寺的吉僧院,希望他成为一代高僧。3年后,虽然学佛不成,离开了寺院,可这段学习让他系统地掌握了藏语文、佛学理论及绘画理论,为日后从事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矗

  上世纪80年代,他调入西藏师范学院,参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整理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科院、文化部授予的《格萨尔》抢救工作先进个人。

  同年,他在西藏大学成立的艺术系开设了藏传美术专业课,教授承担传统绘画教学,正式把唐卡从民间带入大学。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的画家都是自己动手配制颜料。在丹巴教授的记忆中,小时候也常常看父辈们自己动手研磨、配制颜料。那时,农牧民从西藏各地背来采集的优质矿石、植物,有铜矿、银矿、藏红花、树皮等,爷爷、父亲从中挑拣出上品,经过浸泡、炮制、煎、煮、曝晒,最终,坚硬的矿石化为细腻的藏蓝、藏绿色粉末;从银矿中提取朱砂;从植物中提取雄黄、雌黄,这些天然矿植物提取物既可做颜料绘画,也可入药治病,被称为“藏药”、“藏颜”。因其工艺复杂,品质优良、数量稀少,从古迄今,无论在西藏还是内地都被视为珍品。

  在西藏发现的远古人类壁画遗迹,最远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它们经高原强烈的日光曝晒还保持着艳丽色彩。考古研究发现,秘密正是矿植物甚至动物血制成的混合颜料。

  与内地史前绘画题材类似,西藏地区留存的史前绘画题材涉及狩猎、战争和日常生活。十三世纪,西藏进入吐蕃王朝时代,佛教引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从中原和西域广泛学习形成的西藏特色的绘画,也从描写世俗生活,进入表现藏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今天的西藏旅游,无论是繁荣的拉萨市,还是在人烟稀少的阿里地区,在任何寺院建筑、壁画以及民居装饰乃至家用陶器、木质家具,随处可见带有浓郁的西藏民族特色的色彩装饰。

  由于各种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专业画家和民间艺人纷纷改行,传统的藏画颜料随之消亡。到上世纪80年代,西藏文物保护工作重新启动,恢复传统藏颜成为丹巴教授的心事。

  1997年,丹巴绕旦教授带领五位专家,对历史上出产颜料的矿山实地考察、走访在世的画师和采矿及制作颜料工人,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料。

  他发现,许多颜料的配制方法前辈画家的书里没有记载,自己也从未听爷爷和爸爸说起,要靠自己总结、整理。他提出理论学说,建立操作规范,从感性的杂乱无章,到理性的有据可依,甚至进行工业化的操作,创立了一个新的传统颜料科学。

  正像一个开明的家长,当孩子长大了要离家,父母会告诉他闯荡社会的人生准则,就放手目送孩子远去。完成了传统颜料的实验室阶段成果,丹巴教授控制不了这个新生儿的市场命运,在保护藏族传统艺术上,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