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日阅尽巴渝文化前世今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09:26 重庆时报
一日阅尽巴渝文化前世今生(组图)
三峡博物馆,来参观的游客挤满了展馆 本报资料图

一日阅尽巴渝文化前世今生(组图)
游客正在观看三峡写真长卷 本报资料图

  编者按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慈云寺、通远门、磁器口……推开这一扇扇尘封的门,每个后面都有一个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寓意。拆拆建建、修修补补中,重庆历史文脉向世人正名。峰会工程,集中了如此多的有文化意义的项目,姑且称为“历史文脉保护运动”。

  2005年6月18日,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对面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一个属于重庆人的新地标,一座前所未有的巴渝文化展示舞台,惊艳亮相。令人意外的是,开馆短短三个月时间,参观人数已达到10多万之众,“有时一天之内来参观的观众量比老馆(重庆市博物馆)以前一年的还多。”从事博物馆讲解多年的刘虹说。

  重庆博物馆原来门可罗雀

  在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之前,讲解员刘虹已在枇杷山上的重庆市博物馆工作了近20年。当时的博物馆规模、名声都很有限,连重庆本地人多数都不知道市中心还有这么一个地方,一整天没人参观是常事。“绝对门可罗雀。”刘虹清楚地记得,馆里偶尔来一两个参观者,通常会在数倍于自己的馆内工作人员注视下仓皇离去,“有时外宾来参观,也说这儿不像展馆,像个仓库。”跟刘虹她们这群工作人员的青春一样,十几万件记载了重庆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在“仓库”里不见天日。

  如今三峡博物馆踏“破”门槛

  博物馆硬件条件差、不吸引人是事实。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重庆人根本就不好这一口?萦绕刘虹心头多年的疑问在6月18日后的几十天内就迎刃而解:从学生到收藏爱好者、从家庭到单位、从其他城市的游客到外宾……几十元一张的门票并不便宜,可每天三峡博物馆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2~3个小时一轮的讲解,讲解员们常常一天一讲就是好几场,观众却总是听不够,想了解更多;“站得脚底都长了厚厚的茧子。”三峡博物馆里的忙碌代替了以前的清闲,但刘虹心里却有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讲解传播重庆历史文化

  家住上清寺的马大爷曾亲历过重庆大轰炸,现在他几乎每周要来三峡博物馆两三次,且最喜欢待在《抗战岁月》馆里———“看到放轰炸的电影就想起那时候,天天躲防空洞。”马大爷的耳朵不好使了,大轰炸半景画的音效很大他也听不见,但每看一次,眼睛里都有泪光。刘虹说,每当这时候,她和其他讲解员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把历史知识掌握得更牢些,让经历过和没经历过的人们都了解重庆的过去。

  “从远古到今天,重庆人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和文化,但一直没有好的展示途径。”而三峡博物馆正是将这些历史和文化展示在重庆市民和全世界面前的平台。刘虹和她带领的一群年轻讲解员们越来越觉得有责任通过这平台把这些东西传达出去,把重庆文化的形象树立起来。

  重庆历史文化突破口

  在首都北京之外,极少有以“中国”冠名的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就是一个。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对三峡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了解至深:“它是全国最大的三峡专题博物馆,该馆由重庆博物馆和三峡博物馆两馆组合而成的,是一个区域性、历史性的博物馆。它同时也是一个遗址性的博物馆,有很多三峡文物搬到馆内以便更好地保护。”

  据馆里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峡博物馆收藏了三十万件收集来的各类文物,公开展示的有一万件左右。展示依从了重庆文化的个性,设置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4个基本陈列馆。其中重庆大轰炸的表现部分将装置艺术与环形银幕结合,在中国博物馆展览中,首次将半景画搬入展厅;《壮丽三峡》的纪录片也是在中国博物馆当中第一个采用的数字化环幕电影。

  “很多从像陕西等‘文物大省’来的游客看了都说,没想到,三峡博物馆内容这么丰富,陈列方式也很有特点。”刘虹语气中不无自豪。

  “重庆是一个文物大市,有文物点一万两千多处。”王川平说。以前,除养在重庆市博物馆“深闺”的十余万件文物外,更多的“宝贝”散落在各区县、库区博物馆,甚至民间。而如今,三峡博物馆把它们搜集起来,展现在世界面前。参观完三峡博物馆之后,观众对重庆的历史和文化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文化上,重庆人没有理由不自信。”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胡晓 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