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民为何“对募捐箱躲着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09:36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新京报》10月4日报道,节日期间,由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发起的、为见义勇为人员募捐活动在京多处举行。一天下来,共募集到1300多元。募捐过程中,许多市民都匆匆与募捐箱擦肩而过。

  募捐如何取信于民

  许多市民“对募捐箱躲着走”,表面看来是市民缺少爱心。但设身处地站在被劝募者的角度看,不知募捐活动的真假,确实也是一个很大的爱心障碍。被劝募者扔下的一句“不知道你们是真的还是假的”,倒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切入点。对此,此类活动就有必要在消除人们的“真假难辨”心理上,工作再做细一些。比如,在募捐现场,多向群众提供一些直观性较强的资料,尤其是影像资料;比如,推出让捐助者很方便地核对被捐助者身份的措施等。

  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会缺乏爱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捐助者的一个普遍心态是,能够看到自己的爱心捐助收到实实在在的救助效果。因此,募捐行为能否以“对口资助”为主,当是基金会应该认真考虑的。

  马龙生

  关键要有法律保障

  笔者的看法是,“国家级”的慈善机构募捐遭冷遇的尴尬,恐怕与我国现行的有关捐赠法律真空不无关系。根据我国《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发起救灾捐赠的受赠人,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有的单位或募捐人无视自愿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定,随意发起各种募捐活动并利用行政手段使募捐变成强行摊派,而一些非法的募捐活动骗取了人们的信任,亵渎了捐款者的爱心。

  要保证慈善事业的正常发展,就必须要完善社会募捐法规政策,规范社会募捐行为,使接受捐赠和救助更加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募捐谋取不正当私利,最大限度地保证善款善用。否则,上述募捐的尴尬还会照样发生。

  高君波

  募捐靠机制不能靠箱子

  一直以来,我们的募捐机制是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捐助工作机制。它的确在漫长的岁月里功劳卓著,但毋庸讳言的是:这种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募捐方式实际上民意基础很薄弱。而以“以心换心”为价值诉求的慈善募捐,靠“突击式”的运动进行不仅显示出社会缺乏一种稳定有效的慈善募捐渠道,更严重的是从运作体制上断裂了捐赠者的情感认同链。于是,这些途径单一、程序机械的“箱子式”募捐一直不能退常难怪早有人感叹“都超女时代了,难道我们就不能摆脱抱个大箱子在人群里撞运的募捐模式吗?”

  不要埋怨我们的“不慈善”,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去探讨“一天募捐1300元”的问题,恐怕绕不开我们现行的捐赠体制,比如“捐款捐物能否抵税”、“捐款能否得到公正的监控和公示”、“捐赠的公信力危机”等疑惑,倘若不让权利和义务真正对等起来,再漂亮的募捐箱也够不上让人掏钱的理由。邓海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