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无土安置"三化"互动 都安创建民工回乡创业园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10:37 桂龙新闻网

  都安瑶族自治县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散性思维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独树一帜,亮点纷呈,既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又形成扶贫开发新模式,推进“三化”互动。自治区主席陆兵到都安视察时,充分肯定该县拓开崭新的发展路子。8月16日,该县成立农民工回乡创业园管委会。

  打造劳务输出新“服务链”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翰影说:“去年,我们面临自治区实施重点扶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的机遇,我们结合县情寻求变异,就按照发散性思维,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在都安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8月上旬,从县城南郊的澄江乡八仙新村荒地崛起的该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已形成两条大道,大道两旁是规划整齐的回乡农民工“打工楼”,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

  创业园主体是都安161个贫困村有一定资金和致富能力的回乡农民工。经过公示,符合条件的才能入园。

  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打造了劳务输出新的“服务链”。

  8月8日在广西青年劳务输出都安大型现场招聘会上,1.26万青年觅得就业岗位。目前该县有外出务工人员15万人,劳务输出年均收入3亿元,出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二人打工,全家致富;三人打工,全家驻城”的喜人景象。部分打工者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管理人员甚至是老板。他们把几万、十几万元资金带回到基础设施完善的创业园进行二次创业,可立竿见影,使农民工回乡创业园成了农民工的创业乐园。把农民送出去打工,再把挣到钱的农民工迎回来创业,都安就这样完善了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体系。

  形成“无土安置”扶贫新模式

  “昨天我外出打工,今天在创业园当老板1唐毓升自豪地说:“我们原住大石山区山窝里,从家到乡里要爬山4个小时。”据他介绍,他家7口人,每年只有三四个月口粮。他十多岁时到南丹县一家修理店打工。不久,勤奋好学的他就拥有电工证等多个资格证,成为机械修理多面手。去年9月,唐毓升回到创业园盖了三层楼。记者看到他的修理店里切割机、电焊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他承接机械修理并从县城揽来门窗防盗网等安装业务。唐毓升当小老板信心十足:“大老板是从小老板做起的,小老板是从打工仔做起的。”东庙乡预安村韦月秀原在海南打工,现在安家创业园后养野香猪和乌龟,年收入六七万元,成了有名的小老板。

  “异地安置”是交通落后、土地贫瘠的大石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上世纪90年代,该县在城郊的八仙村异地安置一批大石山区少地的贫困群众,属于有土安置,建成了“八仙农民城”。

  都安扶贫办主任韦寿福介绍,异地安置项目国家要投资人均2万元,把贫困群众安置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必须给群众按一定标准建好住房,并确保一定标准的耕地。这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都安,显得捉襟见肘。

  一字之差,万千变化。如今,该县与时俱进“易地安置”回乡农民工,按“搬得出、稳得注富得起”的原则,在“八仙农民城”旁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国家只需投入人均5000元,更重要的是探索形成了依托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种养业为补的“无土安置”扶贫开发新模式。创业园里的唐玉兰算了一笔账,以前从编织厂拿原料到家里编织,来回要两天。“现在住进创业园搞编织,用两天的爬山时间就收入三四十元了,还守着村里的薄地干什么?”记者在创业园看到,群众充分利用地下室或屋后空地,发展种养业。特别是依托八仙新村和县城接壤的区位优势,从事运输、建筑、编织业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事实胜于雄辩。都安瑶族自治县县长蓝英思说,该县扶贫新模式帮助群众逐步完成从“挣钱填肚子”到“挣钱盖房子”,并正在向“筹资办厂子”方向嬗变。脱贫致富关键不在“有土”,而在于是否有“想法”。创业园像个大磁场,回乡农民工踊跃报名入园二次创业。目前,创业园已有180户900人进场建房,超额50户。

  创业园门口的对联成了回乡农民工生活的生动写照:昔日困在大石山,凄凄茅舍洒冷雨;今朝移到新福地,煌煌楼宇迎丹阳。

  拓出“三化”互动新路子

  到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都有深刻印象:农村家家户户都成为工厂的“车间”。到都安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同样有这种感受。唐玉兰和邻居一边乐呵呵地聊天,一边编织花篮。她说每月仅编织就收入四五百元,家庭年纯收入超万元。这在以前可不敢想象。

  此时,中介人黄盈睿刚好送来原料。创业园几乎家家户户有人从事编织,这催生了一批中介人。黄盈睿说,她负责和厂家联系,落实定单和原料,然后交给创业园群众编织,隔一段时间就将编织品送到厂家包装。如今,创业园家家户户成了编织厂的“车间”。不说不知道,该县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有上万个品种,是出口的“拳头产品”!依托城镇发展二三产业,是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实施“无土安置”的必要条件。这样恰恰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如今,都安县城面积达5平方公里。该县多方筹资,从今年起继续拓展园区规模,充分利用县城周边近千公顷的闲置荒地逐年扩大安置,争取规模达到3000户1.5万人左右。

  创业园区不断“长大”,拓出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产业化互动新路子。野生山
葡萄酒
厂、编织厂、纸厂等6家大型企业已落户创业园。创业园成了工业加工区、资金聚集区和技术开发区。目前,创业园以编织业和建筑业及劳务输出为主要依托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其中外出打工230多人,就地从事建筑业170多人,竹藤编织146人,种养110多人。

  创业园已和两家大型编织企业达成帮扶意向,通过培训,80%以上安置户熟练掌握编织技术。创业园里以及周边的企业,大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有力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业园区去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高于全县人均1147元的水平。

  来源:广西日报选稿:梁凯昌作者:贝为超韦炳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