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数字中的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09:2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新华社记者慎海雄季明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如果一个小区内常住的境外人士占小区居民三成以上时,这个小区就可以被称为“国际社区”。仅仅在浦东,这样的“国际社区”就有44个之多。上海市长韩正说,上海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正在节节提升。

  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人们除了从林立的建筑和五彩斑斓的灯光中领略上海的繁华,还可以从一组组数字中为这座城市的开放寻找精确的答案。

  每天入境境外人士逾1.5万

  今年头8个月,每天从上海口岸入境的境外人士超过1.5万人次,他们中有跨国公司的全球老总,有各国政要,还有前来探寻东方文化情趣的全球旅游者。仅仅在去年同期,每天进入上海的境外人士刚超过1万人次。

  富士中国、柯达中国、百胜中国……越来越多打着中国标志的跨国企业落户上海,以上海为窗口辐射中国。“谁占领了上海市场,中国市场就成功了一半。”金光集团总裁特别助理宋建平评价说。截至今年8月,超过36000家外资企业扎根上海。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约300家进驻上海。汇集在浦东陆家嘴和外滩的外资银行达到了75家。

  每年国际性会议活动逾200个

  今天的上海,谁也说不清每天有多少个会议在这里举办,只有这样一项数据:每年举行的国际性会议和活动不下200个,平均每2天就有超过1个国际会议和活动。尽管会议越来越多,可人们并没有“会海”之忧,因为会议的举办方式也早已国际化了——由政府包揽的会议越来越少,绝大多数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专题研讨会、论坛、采购大会等等,而且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由此催生的会展经济每年给上海带来数百亿元的收入,会议也成了增收“富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洋山港却好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这是一家境外媒体记者在参观中国第一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时留下的感叹。长达30多公里的东海大桥的贯通,不仅使上海这座港城真正“上海”,更标志着上海港开始具备冲刺世界第一大港的能力。统计显示,1990年,上海港日均吞吐量仅为1250标准箱,2003年增至日均3.1万标准箱,去年达到3.99万标准箱,稳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三位。而据上海市政府官员透露,随着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在年底前开港,一期工程的实际通过能力将达300万标准箱以上,这将使上海港的日均吞吐量攀升到5.75万标准箱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港。

  当年,当421米高的中国内地第一楼金茂大厦开张迎客时,人们从这幢有着中国古塔风格的建筑上看到了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的希望。如今,虽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并没有年年翻新,但东海大桥、F1赛尝崇明生态岛建设等一批批为上海未来打基础的大项目悄然成形,凝聚着上海的实力,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也在这里集聚升华。

  (新华社上海10月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