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贫困大学生母亲哭诉:我们全家被高学费压弯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5:58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0月6日专电(记者 张晓晶) 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学费的提高也给部分贫困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家庭尤其是低保家庭来说,高额学费仍然像座山一样难以承受,有的家庭还出现了借债供子女读大学的情况。

  家庭月收入600元,学费像座山

  彭女士一家住在位于济南闹市区的一个宿舍区里,自从上世纪80年代农转非来到城市后,他们夫妇一直没有工作,一套40多平方米的住房是父亲留给他们的唯一遗产。在一个午后,53岁的彭女士向记者敞开了心扉,哭诉了女儿升入大学后,一家人生活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女儿的大学生活:

  自从女儿考上大学以后,我们一家就被每年的学费压弯了腰。由于身体不好,我不能外出打工。丈夫已经54岁了,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有300多元收入,加上“低保”290元,全家每月总收入600多元,勉强可以维持温饱。

  在甜甜上学的问题上,因为没钱,我们一次次错失机遇。甜甜从小学习就好,考高中那年,差3分不够重点线,如果我们能拿出1万多元择校费,孩子就能上她喜欢的学校,可我们没钱,只能上了一所普通高中。我本想,高中毕业让她找个工作算了,可谁知,她的高考成绩还不错。那一年,甜甜的分数下来,够了第三批本科线,但是学费很高,我和她爸犹豫了一个晚上,让她报了个大专。就这样,甜甜以高分上了烟台的一所专科学校。

  上大学后,我们的经济能力一下子承受不了了。第一年开学要交学费4800元,住宿费500元,还有被褥费、人身保险、办卡押金等总共7000元。我们两口把这几年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勉强凑够了。我们每个月还给甜甜寄200元-300元生活费,这一年甜甜的花费大约9000元。这点钱在富裕的人家不算什么,但是在我们家就是一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的女儿甜甜很知道节约,生活费能省就省。有一次,甜甜对我说,学校菜涨价了,2元一份的涨到了3元,买半份还不行,要吃菜一顿饭就要四五元钱。为了省钱,甜甜顿顿吃烧饼,每星期只吃一次菜,权当改善一下生活。

  大学三年花了近3万,家底空了还借债

  彭女士说:第二年的学费,我们再也拿不出了,没办法,丈夫向同事借了3000元,到现在还没还上。第三年,我向一个关系不错的老邻居借了3000元,一年过去了,也没还上。你不知道向别人借钱的滋味,借钱时张不开口,还不上钱脸没处放,每次见到人家都要绕道走。

  大学三年总算硬撑下来了,算算账,总支出大约2.7万元,前几年的一点积蓄全用上了,还借了6000元债。为了早日还上债,我们俩口的生活能省就省,一个月也吃不上一两回肉,买菜都捡最便宜的买。不怕你笑话,我平时在院子里走,看见个空瓶子也要偷偷捡起来。我们两个人都是一身的病,可谁也不敢进

医院的门,撑到孩子大专毕业了再说吧。

  孩子今年大专毕业,我们本以为熬到了头。可没想到,甜甜又通过

专升本考上了本科学校。孩子努力上进本来是件好事,可我们实在是供不起啊。甜甜打回电话来说,升本后一年学费要7000多元,当时就把我吓了一跳,学费怎么这么贵啊?我当时就说,别上了,早点工作也好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可女儿不同意,还说两年后要考研。

  国家

助学贷款,急需雪中送炭

  甜甜对记者说,学校里贫困生很多,一半是农村籍学生,我们班70个同学,来自城市的只有1/3。她说,学校每学期给特困生200元-500元救助,按名额分到每个班级,班里比我困难的学生太多了,我只能让给别人。学校也有打扫卫生等勤工助学岗位,每月补助60元,也是按名额分配下来,不是所有贫困生都能得到这个岗位。

  记者问甜甜为什么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她说,贷款申请手续很麻烦,而且银行也不愿意贷,我们班有十几个同学申请,只有两三个同学拿到了贷款,还是班主任跑了很多趟才争取到的。去年,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而甜甜对此一无所知,同时也担心自己毕业后还不上贷款。

  甜甜所在学校学生处的赵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学校从2001年开始与烟台市莱山区农行合作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负担一半利息,但是因为违约学生数量较多,银行发放贷款积极性不高,到2003年上半年就停止了。期间,共发放了450多万元贷款,涉及学生1400多人。2004年底,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考虑到毕业生还有一学期就要毕业了,没有让他们申请。他说,按照省里划分给学校的贷款额度,应该能基本满足贫困生的贷款需求,但也不排除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落在空档里。(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