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江三桥今天中午正式通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06:42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新闻提示: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上海至成都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2010年前规划建设的五大战略性过江通道之一,是南京市“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其建设对于构筑南京大交通格局,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江南、江北共同发展,增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联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附近,南与南京绕城公路刘村互通相接,北与宁合高速公路张店互通相连,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
4公里,主桥采用主跨64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塔钢箱梁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据悉,三桥设计最高车速100公里/小时,7座以下私车过桥费为15元。金秋南京,喜事连连。今天中午,世界首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江东去,又一长虹飞渡。“比计划提前22个月通车,但这座桥完成得相当从容!”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说。“这座桥建设质量高、速度快、安全无事故、成本控制在预算以内、廉政建设监督严,取得这‘五好’不容易!希望所有重点工程建设都要做到这五好。”省委书记李源潮说。“这是一座让人眼前一亮的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说。“这座桥的建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省长梁保华说。“这座桥在推进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江南、江北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南京都市圈影响力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市委书记罗志军说。“这座桥是南京市在南京长江二桥之后建设的又一座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和世界水平的大桥。这座桥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将会对今后的中国桥梁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说。“这座桥要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廉洁工程’!”市长蒋宏坤说。……是什么让专家和领导对这座桥梁赞誉有加?是什么样的团队铸就了这座长江上的又一丰碑?这些日子,记者走近三桥建设者,遍访相关当事人,探寻三桥“从容飞渡”的幕后精彩……

  立项篇:5年筹备确保“从容飞渡”

  “筹建三桥,意义重大!”有专家认为,从完善国家和省、市干线公路网建设需要考虑,必须筹备建设三桥,因为三桥是上海至成都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桥一通,制约华东公路交通的“瓶颈”就自动打开。“三桥建设对南京而言,同样重要!”副市长戴永宁说,过江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南京从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步伐。对于南京,没有通畅的过江通道,就等于一个人的血液流通不畅。1997年12月5日,市政府向有关方面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建设南京长江三桥符合南京市总体规划,能够进一步带动南京市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南京长江三桥,是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及满足过江交通的需要。”这份报告分析了建设三桥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筹备工作的具体建议。戴永宁说:“尽快建成这座大桥,对于完善南京大交通格局,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能否建设三桥,当时的争论很大,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及时启动三桥建设。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1998年,南京长江三桥前期工作开始启动,当时尚在参与二桥建设的工程师们一边建设二桥,一边规划三桥。那些日子的紧张忙碌,让这批年轻的桥梁建设者热血沸腾,他们的思潮中涌动着激情:一定要建造一座质量一流、速度一流、有着更多创新的“科技桥”,一定要在桥梁史上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1年,交通部以交函规划[2001]336号文《关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的函》,批复三桥初步设计;同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三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2002年11月5日,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三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桥工程正式立项。从筹备建设到正式立项,南京三桥在图纸上走过了5年。5年中,三桥的外形越长越“英俊”;5年中,三桥的施工方案越做越成熟。5年的筹备,寄托了南京人对三桥的向往和热爱;5年的筹备,为三桥的“从容飞渡”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南京成立长江三桥建设指挥部,副市长戴永宁担任首任总指挥长,三桥建设序幕由此拉开——2002年12月24日奠基,2003年8月29日正式开工,2004年6月实现承台出水,2005年5月主桥合龙、8月主体完工、9月整体完工,实际建设工期2年零2个月,比核准工期4年提前了22个月通过验收。果然是“从容飞渡”。

  科技篇:向科技进步要时间

  筹备建设三桥的5年,正是南京经济和城市大发展的关键5年。“时不我待!要让三桥又快又好地建起来,早日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做贡献。”三桥建设指挥部的全体同志心中激情似火,他们经过科学论证、研究,大胆地提出了2年半工期的三桥建设总体计划。这将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神话,是对建桥速度、质量、管理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三桥建设指挥部提出了“以两大节点为统筹,全力开展科技攻关”的工作方案。三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娄学全说,所谓“两大节点”,一是在2004年枯水期实现承台出水,二是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这是两大节点,也是两大科技难点。

  深水施工,一个枯水期里结束战斗

  “一桥飞架南北,关键在桥墩。”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周世忠说,南京三桥的南主墩刚好位于长江深水位,洪水期这里的水深达到50米左右,且水流湍急,地质条件恶劣,30根3米粗的混凝土柱聚合在一起仍然面临被冲走的危险,其施工条件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创造了长江上建桥施工的新纪录。不少专家甚至说,三桥南墩的建设难度“让人心惊”!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三桥建设指挥部超前进行了方案征集,集中国内知名专家和重点院校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最终,大家的视线落在一个叫做崔冰的人身上。崔冰,今年39岁,教授级高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大桥办副总工程师、南京长江三桥设计项目负责人。他受海洋石油钻探平台的启发,创造性地提出用哑铃形自浮式钢套箱作为钻孔灌注桩施工平台。这样可以大量节约工期,在长江的一个枯水期里就可以完成水下基础施工。2003年3月10日到11日,包括陈新院士在内的国内著名桥梁、港航专家19人,聚集南京东郊宾馆,对崔冰他们的“哑铃形钢套箱”深水基础技术方案进行论证。这是一次让人屏息的“大考”,参与南京三桥深水基础关键技术设计、施工和试验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航道设计院,武汉港湾设计院,中港三航局等单位,分别就深水基础、施工期河床冲刷防护、钢套箱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向与会专家和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与会专家经过深入讨论,认为三桥的这一深水基础施工方案“有创新、有风险、有难度”,综合考虑,最终同意了该方案。2003年8月17日,恰逢长江水位持续下降,指挥部决定钢套箱提前下水。8月29日上午9点,5艘拖轮牵引着钢套箱从距离三桥施工现场15公里外的造船厂出发。钢套箱每节长84米、宽29米、高22.1米,重达3200吨,完成深水基础共需三节。这相当于在长江上运输一个两层楼高的足球场。“运输难度太大了,当时仿佛空气中也充满了紧张。”现场采访的一位记者事后说。三桥项目经理刘晓东当时就站在一艘拖轮上指挥,身上带了5部电话。等8个小时后钢套箱基本到位时,5部电话被打得全没了电。三桥南墩实现钢套箱首节浮运就位,标志着南京三桥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工人们克服连续高温、阴雨等不利气候因素,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两节钢套箱水上接高。紧接着,工人们又先后在钢套箱内打设30根长60余米的钢护筒,使其得到精确定位。11月20日,钻孔施工正式开始,钻头直捣岩层,最深处达80米深,平均深度在50米左右,相当于在江底往地心打下15层楼高那么深的钻孔。2004年5月6日,最后一根塔桩浇注完成。6月25日承台施工完毕,抢在枯水期内实现出水,三桥深水基础施工难题被全面攻克。南京三桥在长江的一个枯水期里完成基础施工,创造了长江水下基础施工水位最深、工期最少的双项新纪录,不少建桥同行惊叹:“三桥创造了奇迹!”

  钢塔施工:为主桥合龙赢得宝贵时间

  承台出水,标志着索塔开始安装。只有索塔立起,才能进行桥面斜拉安装。要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就必须加快索塔施工进度。崔冰告诉记者,南京三桥索塔高215米,相当于两座金陵饭店的高度。索塔采用钢混塔身设计,下横梁以下部分为混凝土塔身,以上部分为钢塔身,由94块钢节段拼接而成,设计标准高、施工难度大;顶天立地的“人”字形弧线设计在世界上亦无先例,被誉为“中国第一钢塔”。崔冰说,特大型桥梁索塔采用钢结构,可减轻自重、缩短工期,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没有先例,无任何成熟经验可循,施工技术为空白。中国人要自己制造、安装钢塔,这在不少国外桥梁专家看来,几乎不可能。世界上80%的钢塔桥集中在日本,日本专家建设钢塔的经验非常丰富,一名日本专家就曾预言:三桥的这一设想绝对不可能实现!三桥建设指挥部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科研攻关,进行了多次风洞试验。先后解决了钢塔节段箱形几何尺寸精度控制、焊接变形控制、钢塔柱累计精度管理等难题,高质量完成加工制作。并研制出国内第一本钢塔加工制作标准,一下子提升了国内钢结构生产的技术水平。根据设计,钢塔柱分“节段”制造,单节重量在130—180吨之间,最大安装高度超过200米,这对吊装设备要求极高——不但要“力气”奇大(术语是“起重力矩达3400吨/米以上”),同时还必须满足严格的精确定位和稳定要求。国内没有这样的塔吊,世界上也很罕见。即使有这样的塔吊,还需要根据三桥特殊的结构和所在地的“小气候”,研究塔吊的空气动力稳定性能,杜绝钢塔与塔吊发生同频共振的可能。怎么办?为确保把“中国第一钢塔”建成精品,结合工程实际,三桥建设指挥部在反复比选的基础上,决定专门为三桥“度身订做”一套塔吊。通过国际招标,指挥部将“绣球”抛给法国波坦(potain)公司,订制两台MD3600塔式起重机,“独家”为三桥进行钢塔安装施工。这两台“世界第一”的重型塔吊可是两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它们身上的零件装了100多船,运输时间持续半年,设备全部铺开占地达3万多平方米。面对这两个“大家伙”,三桥建设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对各项技术指标认真研究,反复试验、验算,以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它的安装和调试。2004年9月底,MD3600塔吊正式投入使用。塔吊臂距长40米,提升高度可达250米,可将200吨重物从20米开外吊起,力大而且抗倾覆能力极强。MD3600塔吊举重若轻、定位精准、性能稳定,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钢塔的吊装任务。三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殷扬认为,MD3600塔吊的运用,标志着中国桥梁施工设备装备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的最后一天,三桥索塔封顶,三桥建造弧线形钢塔的梦想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三桥钢塔从设计、加工制作到吊装施工均由中国人自行完成,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填补了国内空白,开拓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全新领域,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国家交通部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盛福说,“中国第一钢塔”在三桥建成,宣告我国桥梁建设长期使用钢混结构桥塔历史的结束,充分展示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超凡水平,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

  钢箱梁吊装:四天一个“节段”

  南京长江三桥全桥共89节钢箱梁,总长1288米。梁长6—15米,最大吊重255吨。施工中,三桥建设指挥部管理前移,在钢箱梁制造、拼装环节就狠抓质量、精度,减少了现场安装误差和时间;改进了拉索吊装、牵引设备,协调了斜拉桥张拉和吊装的配合;针对南京三桥钢塔、加油脂的斜拉索、大跨径非线性影响等因素,加强了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环环相扣,创造了钢箱梁“四天一个节段”的安装速度,并抢在台风到来前实现合龙。钢箱梁吊装自2004年12月12日开始,于2005年5月22日正式合龙,优质高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大跨径斜拉桥的安装,为南京三桥今日正式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京三桥主桥钢桥面总长1288米,摊铺面积达38640平方米。摊铺使用的是美国进口环氧沥青,具有一次固化后再次加热也不会软化的特性,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远远优于普通沥青,其铺装层可以满足15年内无大修的要求。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是大跨径钢桥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世界级的工程难题。由于环氧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施工中对于时间和温度两个指标的控制非常严格,对施工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为了确保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成功,指挥部从方案设计阶段就极为重视。早在2002年底就与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签订了环氧沥青咨询合同,并先后邀请美国专家来宁召开了三次专题咨询会议。2004年4月委托美国林同炎公司进行设计,东南大学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在为期近一年的工作中,三桥建设指挥部进行了大量的室内科研试验,召开了4次设计与试验单位的技术交流会,完成了200米×15米的试验段摊铺,并在2005年1月和6月分别通过了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技术评审会,得到了国内专家的普遍认可。主桥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于7月24日正式开始,施工中,工人们顶着烈日酷暑、冒着钢桥面上65℃的高温连续施工作业;技术人员20人一组,用放大镜检查桥面情况;美国专家在工程一线全程提供技术咨询。今年气候变化莫测,桥面铺装抵御了连续阴雨、罕见的“麦莎”台风以及高温、酷暑的考验,于8月17日全面结束,所有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被美国专家誉为“世界一流”。交通部副总工程师王玉说,三桥建设坚持技术创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国内外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三桥技术难题被逐一破解,三桥建设成绩不错,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三桥科研项目达5大专题、21个课题,三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管理篇:向科学管理要时间

  “现在有的地方做工程,的确有不按规律办事的,比如献礼工程、拍脑瓜工期,这都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而三桥不是,三桥建设指挥部尊重规律,在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基本的东西。三桥不是一个赶工期的工程,她完成得有序、从容。”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对三桥的评价。陈院士说:“慢不等于好,快不等于不好,快工同样出了细活,三桥就是明证!”从容从何而来?从容不是简单的追加投资,不是硬着头皮赶进度;从容来自科技的进步,来自先进设备的加盟,来自三桥建设指挥部的科学管理,来自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来自三桥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施工管理:首创“零工序转换时间”

  三桥建设依靠高效、严密的施工组织,首创了“零工序转换时间”。所谓“零工序转换时间”,就是在做甲工序的时候开始考虑乙工序,等到做乙工序的时候,一切准备都已经做好,直接进入乙工序的施工。以往工程中的工序转换一般要一到二个月,而三桥建设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为零,节省了大量的工期。三桥建设指挥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早在三桥正式动工之前,他们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根据三桥的建设特点,按照目标管理要求,指挥部确定了开工、大干和决战之年,并依靠专家的力量对重大施工方案进行超前研究和优化,周密安排了各年度、各阶段的工作。为保证各阶段工程质量、进度等目标超前实现,三桥建设指挥部提前拟订招标工作计划,按“早招标、循规范、早定标”的方针,确保后续工程早日开工。工程进展当中,三桥建设指挥部也超前准备工序转换,当主桥施工队伍进场前,材料码头、交通码头和工人驻地等都已经全部建设完毕;引桥、接线施工队伍进场前,施工便道和栈桥也已经搭建完成,保证施工队伍一进场就能施工;在钢塔吊装到钢箱梁吊装的工序转换过程中,塔吊拆除成为制约因素,指挥部根据塔吊拆除的特点,果断决定增加一班拆卸工人,轮班作业,把塔吊拆除时间减少一半,为工程赢得大量时间。2005年9月28日,长江三桥整体项目通过交工验收,配套景观工程、亮化工程和三大系统(监控、通讯、收费系统)也同步完工,创造了国内桥梁项目交工验收的“完美”记录。交工验收专家评审组认为,南京长江三桥建设指挥部科学安排工序,在施工管理中创造了独特的“精细美”范例。专家评审组认为,三桥施工方案设计很细,做工很精,细节处理比较到位,整体效果很美。与主桥同步完工的引桥沿线景观绿化和灯光亮化,尤其令专家组感到满意,他们说,一上连接线,就见两边花红柳绿,顿觉赏心悦目。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里,不少市民也赶到三桥观景。尽管三桥已经具备了通车条件,但由于还没有正式通车,所以当时市民上桥的请求都没有得到允许。三桥下面的江边大堤上,每天都有不少南京和外地牌号的车辆。晚上的三桥更加迷人,256种颜色扮靓“夜三桥”,三桥灯光“春季艳、夏季凉、秋季亮、冬季暖”,“全动态、全变色”,展现了三桥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国庆和十运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质量管理:不返工就是节约工期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行业的生命线,是工程管理永恒的主题。三桥建设指挥部要求各施工企业,三桥建设必须“精工细作”,螺丝少拧一圈就算“工程事故”,就得无条件返工。各施工单位也谨记“不返工就是节约工期”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照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一位项目经理说,三桥这个“业主”确实与众不同。指挥部组织精心,质保体系完善,坚持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方案超前研究,工程监理制度健全,强化关键工序和节点的控制,以合理投入和合理工期来保证工程质量。三桥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质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程质量一次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全线20多次质量专题检查中,各被检项目的合格率均为100%。2005年9月28日,长江三桥整体项目通过交工验收。三桥“整桥”获得97.45分,主桥获得98.118分,两项成绩均为国内桥梁工程交工验收最高分。与会专家和评委认为,该工程创造了安全、优质、廉洁、高效建成同类型桥梁的新纪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创新代表着中国桥梁建设的新水平。

  队伍管理,保证工程顺利进展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流量大、诱惑多,干部队伍纯洁,有利于工程顺利推进;干部队伍腐败,则影响工程进度,甚至使之停滞不前。三桥建设指挥部成立伊始,就着力在工程廉政建设上采取积极措施,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廉政,明确提出“精品工程、廉洁工程”的目标。首先,签订廉政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建立目标责任制。其次,加强合同管理,坚持5万元以上的合同采取部门会签的方式。严把计量支付关,杜绝漏付、错付。第三,加强资金管理,与有关银行签署资金管理协议,通过银行对施工单位专户资金进行专门管理,防止资金流失和工程资金被挪用、占用。第四,采取甲控乙购制度,加强物资采供管理。同时,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对关键设备、材料,仍由指挥部向国内外知名品牌供应商实行招标采购。在钢塔材料供应中,三桥建设指挥部以保证质量第一为前提,坚决退回不符合标准的钢材3041吨,确保了钢塔用材质量。第五,主动接受市纪委、监察局监督。为加大工程建设执法监察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桥建设指挥部主动向市纪委、监察局申请派驻廉政监察办,监督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桥建设指挥部十分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扬团队精神,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民主公正,坚持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和组织建设,力争做到“精品工程、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三桥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推到一线、推到重点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指挥部机关上下团结一心,工作任劳任怨。从工程开工到现在,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无论是高温、严寒,还是洪水、暴雨,都坚持战斗在现场。开工以来,三桥建设指挥部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廉政建设零案件、质量抽检合格率百分百,工程按整体推进目标顺利进行。今天,南京长江三桥正式建成通车,三桥建设指挥部向社会奉献的是一座“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廉洁工程”!

  奉献篇:用敬业与时间赛跑

  “三桥早通车一日,困扰南京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过江交通问题就早一天缓解!”三桥建设指挥部的全体同志以促进南京发展为己任,带领各方建设者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全身心地扑到工程建设之中。从三桥奠基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们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用满腔热情和一颗火热的心开始创造神奇、铸就辉煌。

  决策者:关心支持贯穿始终

  2005年5月20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市委书记罗志军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即将合龙的南京长江三桥,亲切慰问奋战在那里的一线工人。李源潮指出,南京近年来在大型桥梁等重点工程上,培养了一支成熟的抓工程建设的队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通过具体承担二桥、三桥的建设,这支队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加尊重科学、精于管理、能打硬仗,为今后南京的跨江设施建设储备了充足的人才。2005年9月24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志军,副省长李全林,市长蒋宏坤等领导的陪同下亲切慰问了三桥建设者,张春贤对三桥全体建设者表示感谢。2004年农历正月初一,省长梁保华在市委书记罗志军,省政府秘书长李小敏,市长蒋宏坤等领导的陪同下,冒着严寒和细雨来到三桥建设工地,亲切看望并慰问坚守在工地上过年的建设者。梁保华登上南塔37米高的桥面施工平台,向工人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仍然在紧张地工作,我代表省委、省政府给大家拜年,感谢大家为南京城市建设所作的贡献。”临行前,梁保华还特别嘱咐三桥建设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一定要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的生活和休息,使大家在紧张工作的同时,节日生活愉快。2004年7月6日上午,市委书记罗志军冒雨来到三桥调研。罗志军说:“百年工程要经得起百年考验。长江三桥要建成南京新一轮发展中的标志性工程,首先要有好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出好的形象。”他勉励建设者再接再厉,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施工进度,于“十运会”前将三桥建成兼顾交通和景观功能的精品桥梁。2005年9月18日,市委书记罗志军在市领导叶皓、沈健等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三桥检查工程情况,并与三桥建设者共度中秋佳节。罗志军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三桥建设者表示衷心感谢,对三桥即将建成通车表示祝贺。罗志军说,三桥建设成绩非常突出,成果来之不易,三桥是我市第一个成功融资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探索使三桥在建设过程中成功吸引了社会资金,是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尝试。2003年7月26日,南京长江三桥第一次技术专家组会议在我市召开,时任代市长的蒋宏坤向与会的16位桥梁专家颁发聘书,请专家在三桥设计和建设阶段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004年7月19日下午3点,市长蒋宏坤、副市长戴永宁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三桥,看望烈日下坚守岗位的建设者。三桥塔吊组装工地被太阳烤得足有40℃,工人们挥汗如雨。蒋宏坤、戴永宁与工人们亲切握手,给他们递上毛巾和清凉饮料。“坚守在高温下,你们辛苦了!越是高温天气,大家越要注意安全生产,注意劳逸结合。”蒋宏坤一路慰问,一路嘱咐,将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名三桥建设者的心坎上。2005年5月22日,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蒋定之,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同时按下按钮,三桥合龙成功。市长蒋宏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序建,市政协主席汪正生,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家宝,副市长戴永宁,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副总工程师王玉等参加了三桥合龙仪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非常关心和支持三桥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在三桥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三桥和城建问题,市政协委员多次赴三桥视察指导,为三桥建设出谋划策。2002年11月,三桥建设指挥部成立时,戴永宁担任总指挥长。他说:“我不当挂名指挥长,当了指挥长就要敢于把矛盾往自己身上揽。”当三桥南墩深水基础遇到难题,“哑铃形钢箱套”施工方案争论不决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戴永宁。戴永宁深知,大胜关桥位地质复杂,水深为国内桥梁深水基础之最,钢套箱方案难度相当大,此前又没有做过如此庞大的基础,风险不同一般。但是,在全国征集方案并听取专家意见后,戴永宁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做得又好又快的设计方案。他说:“这个桥,钢塔是中国第一,深水基础前无古人。南京三桥不是哪一个人的纪念碑,而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为此承担风险,值!”他果断地决定:南京三桥就采用这个设计方案!从1998年二桥建设以来,戴永宁已经连续8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了。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工地上。他说:“建一座桥,要花大力气,花大心思。只能留下赞叹,不要留下遗憾。”

  指挥部:一个务实的集体

  这是一个务实的集体。他们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在南京三桥建设中实现了“工程优良,干部优秀”的总体目标。指挥部成立至今,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等19项集体荣誉,有31人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对于这个指挥部最权威的评价,应该是交通部督察组的结论——“南京三桥建设指挥部领导集体成员参加过江阴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具有驾驭大型桥梁建设的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严格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有大型桥梁建设能力、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为建设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三桥建设指挥部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交通领域。副总指挥长林鸣,在指挥部负责工程监理。工程建设中,林鸣特别看重专家的作用。指挥部成立了由时任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盛福、交通部副总工程师王玉为首的,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权威咨询机构——专家组。专家组不仅为大桥的关键工程提出权威的咨询意见,而且,他们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展示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采。林鸣说:“做工程追求完美,这也是一种境界。”三桥建设指挥部努力追求细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细节。在做钻孔灌注桩的时候,一个钻头脱落了,几经努力没有打捞上来。有的专家认为,埋在下面对大桥寿命不会有什么影响,可以不再打捞了。但指挥部还是千方百计,使用了100米深的探测仪,把它打捞出来。这样,他们才感到百分之百的安心。副总指挥长殷扬三年前从部队转业,他曾经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和工程兵工程学院,在部队官至大校,长期从事工程规划、建设施工和教学工作,荣立过海军三等功。在指挥部领导班子中,他是唯一一位年过50岁的人。然而,工作起来,他同年轻的同事一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负责完成了引进“世界第一塔吊”。由法国波坦公司专为三桥研制的两台巨型塔吊的投入使用,使三桥的钢塔吊装只用了4个月,为大桥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副总指挥长武焕陵说,他非常珍惜三桥建设指挥部这样的环境,大家都把事业看得很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较少矛盾,较为纯净。前不久,他到北京出差,那时他的老父亲正住在医院,娄总就派了办公室的同志去照料。在三桥建设指挥部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开前门,堵后门。用干部,让你吃苦,不让你吃亏;让你受累,不让你受罪。这样,人人心情舒畅,一门心思干事业。副总指挥长彭更生负责现场指挥部工作,他每天都在工地上。他说:“有幸参加大工程,对于人生是一次升华。”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在工地上?他说:“作为业主,一定要掌握进度、质量、投资的主动权。对于工程,不但要结果,还得要过程。一切心中有数,不做糊涂业主。”女工程师钟瑶,是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年底,钟瑶从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来到南京三桥建设指挥部,从设计界的“象牙塔”来到工程第一线。钟瑶说,是这个优秀的集体把她吸引来的。本来,她只是单纯地追求自己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技术骨干。来到三桥建设指挥部以后,她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在《入党申请书》里,钟瑶有这样一段表白:“我很庆幸,我工作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我生活在优秀的人周围。我的灵魂深处被一种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所感动,被率先垂范、追求卓越的形象所震撼。”如今,她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在钟瑶眼里,指挥部共产党员的形象很高大。她曾经和武焕陵副总指挥长出差去进行招投标考察,走了好多单位,没有收过一分钱礼品。这年头儿,诱惑太多。一尘不染,何其难哉。钟瑶说,她每天怀着感恩的心情工作。因为在这里她所得到的远远超过她所期待的。工作上,她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造桥技术;生活上,指挥部为她作了周到的安排。她回报的方式只有一种: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工人:高水平的“架桥人”

  2005年8月17日上午11点,蓝天澄澈,骄阳似火。记者在长江三桥下车后,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眼镜很快蒙上了一层雾气。长江三桥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工作正在进行。一段未完工的桥面先洒上了粘层油,在阳光照射下明晃晃地让人目眩。一辆装料车开了过来,几个工人在脚上加了层布套,爬上去揭开蒙在车厢后面的帆布,车上滚烫的沥青冒出了白烟。沥青卸到粘层油上后,站在五六米开外的人都觉得脸上发烫。现场工人顾不得这些,上前用刮子将其铺摊均匀,再由一台重11吨的钢轮压路机和一台重26吨的轮胎压路机在上面来回碾压。“初压时温度要在82℃以上,终压时温度要在65℃以上。”长江三桥工程管理处处长章登精介绍,环氧沥青从装料车上卸下来时的温度在100℃以上。为防止环氧沥青降温过快,他们必须选择酷暑天,在至少65℃以上的环境中施工。现场这么热,但记者看不到“挥汗如雨”的场景。工人个个脸涨得通红,却穿戴严实:头上戴着安全帽、脖子上围着毛巾,除了穿长袖长裤,他们还戴着手套,裤腿塞在厚厚的袜子里。他们在工作时必须保证不能让一滴汗珠滴到桥面上,因为环氧沥青对施工条件极其苛刻,要求桥面不能有杂质、尘埃和水分,否则这些物质会与环氧沥青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严重影响铺装效果。救护车停在桥头待命,为了随时准备抢救可能中暑的工人。……2005年5月22日上午9∶40,三桥主桥实现合龙。为之奋战了21个月的三桥建设者鸣响了鞭炮,他们热情相拥、尽情欢笑,激动的泪水洒向脚下的长江。在一群争相拍照留念的建设者当中,有一对男女双手紧牵不放。男青年名叫勾强,女青年名叫马海琴,两人都是中铁宝桥三桥项目部的员工,小勾在南塔吊装现场,小马在项目部办公室。相对于分隔两地的情侣,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在三桥项目部上班;但在一起上班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儿女情长、长相厮守。小马说,他们各自住在集体宿舍,偶尔一起下班会碰上一个照面,但大多数情况下小勾都在加班。小勾他们吊装的是南塔钢构件,时间紧、任务重、精度要求高,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们都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去年11月30日,是小马和小勾结婚纪念日。小马下班后想约小勾一起到南京逛街,但电话始终打不通。小马一个人躺在床上生闷气,不知不觉睡着了。晚上11点多,小马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原来小勾刚才又在加班,但他没有忘记当天的“节日”。他们深夜“出逃”,来到板桥一家小饭店,点了一大盆毛血旺,庆祝结婚纪念日。三桥建设者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三桥,三桥不会忘记,南京人民不会忘记。2005年9月28日,市工人合唱团的70多名歌唱演员,在即将通车的长江三桥上深情放歌,录制《架桥的人——为三桥而作》MTV。三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殷扬说,这首歌由市民自编、自唱,所拍MTV将在南京电视台三桥通车典礼节目中首播。《架桥的人——为三桥而作》原词曲作者吴洪彬也来到录制现场。据小吴自我介绍,他是江宁区人,1970年出生,现在浦口高新区南京实验国际学校工作。他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也是一位业余作曲爱好者。谈到创作动机,小吴说:“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需要通过长江大桥和二桥。每一次经过,我都会为它们凌空飞架的雄姿所感动,为它们跨越两岸的气势所叹服,总能想起‘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词句,同时也总能感受到建桥工人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小吴说他当时总在想:“我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2003年国庆节前后,小吴从电视上得知三桥开工的消息,一首歌曲便涌入他的脑海,这便是现在的《架桥的人——为三桥而作》。小吴带着这首歌来到三桥建设指挥部,来到三桥建设现场。他看到,工人们在唱响这首歌时,有人眼里闪烁出激动的泪光,有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市工人合唱团指挥倪志斌说,长江三桥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没有他们的“精工细作”,再好的设计也无法从图纸变成现实。三桥工人是新时代的技术工人,三桥建设者是高水平的“架桥人”。“《架桥的人——为三桥而作》经过改编再创作后,气势更加恢宏,更能表达出工人阶级的豪迈气概,这首歌由工人合唱团演唱,意义非同一般。”倪志斌说,工人合唱团的歌唱演员以工人为主,他们来自企业、工厂、学校,代表工人和普通市民。他们歌唱工人、歌唱“架桥的人”,抒发了同为“新南京”建设者的自豪,抒发了普通南京市民对三桥的无限深情。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动人的旋律——你把艰辛,化作深情,让乡间的小路充满希望;你把汗水,化作春雨,让城市的风景无比鲜亮。你把曲折,化作甜梦,让贫瘠成为过去的印象;你把祝福,写在大地,让每一条道路光明坦荡。架一座桥梁,让波涛无法阻挡,铺一路辉煌,让你奔向远方;架一座桥梁,让心灵放飞希望,铺一路辉煌,让友谊地久天长。……回顾三桥的建设历程,“三桥人”开拓创新的精品意识、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谐高效的团队理念、知难而进的顽强作风,感动了关心三桥建设的各级领导,感动了参与验收的专家学者,感动了“一桥四方”的建设者,也感动了南京市民……也许,这就是三桥建设过程产生的“三桥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成了三桥的“从容飞渡”,造就了长江上的又一座丰碑。(编辑 涵烁)

  进入运势抢先报,猜一猜你的爱情、健康、事业。

  参与我为测试狂,IQ、EQ、AQ、MQ,心理测验大比拼。>>详情

  A叠

  A1A2A3A4A5A6A7A8

  B叠

  B1B2B3B4B5B6B7B8

  C叠

  C1C2C3C4C5C6C7C8

  D叠

  D1D2D3D4D5D6D7D8用户密码[注册][游客]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日报社,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