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6万人告别家园大迁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09:44 温州都市报
  水已覆盖一切,历史却无法割舍3.6万人告别家园大迁移2005年10月07日
3.6万人告别家园大迁移(图)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一期移民搬迁(浙江珊溪经济发展公司提供)

  今年入夏以来,接踵而至的五次台风肆虐着温州大地。关键时刻,地处飞云江上游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发挥其化解洪水的功能,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成为今年防汛斗争中的一大亮点。这不由得令人回想起当年的工程建设情况:“10年立项,5年建设,2000人日夜施工,3.6万移民外迁,40多亿资金投入,数百万群众的企盼……”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头等大事就是要移民安置,自1996年10月开始至2002年6月基本结束,水库淹没区的泰顺、文成、瑞安19个乡镇100个行政村,共需动迁安置移民35545人。提及当年的移民安置工作,有人曾感慨:工程建设难,移民安置更难,做移民工作的难上加难,移民自己也难。笔者为此选取了当初移民工作中的一两个镜头———

  山恋

  1997年初,泰顺县的陈庄、下革和文成县的项竹土羊、焦溪土羊等行政村,被列为珊溪水利工程移民动迁安置试点地。这意味着库区内的三千来名移民年底前要迁出世代居住的家园。

  对于珊溪水库建设,泰顺县百丈镇陈庄村村民无不拍手称好,这是他们几代人期盼的大喜事。百丈俗称“百丈口”,是几条溪流接口的地方,隔几年来一回大水灾,似乎成了自然规律,村民们饱受水患之苦。所以,移民政策一公布,村民们几乎都能接受,当然这毕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难免有所顾虑:陈庄虽谈不上富裕,日子过得也难,若“就地后靠”安置在淹没线以上的山坡上,讨生活更是难上加难,但外迁到几百里远的地方,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呢?

  面对工作队的耐心劝说,村民们依然无动于衷。工作队只好找到村委会主任赖兆裕,老赖话不多,但态度很明确:我也要“就地后靠”。

  工作队明白了,原来许多村民是看老赖“颜色”行事的。于是,市县移民办的领导都下来做老赖的工作,老赖要是外迁了,头雁领飞群雁跟。

  远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供职的弟弟赖桂贤也给老赖来了信,劝他要走出旮旯,外迁安置,树挪死,人挪活,外面天地大,全家有奔头,同时还特地邮寄来两千美元的“搬家费”。

  这期间,老赖不是没有动过外迁心思,但他始终割舍不下山上的一草一木。这一天他悠悠地往后山走,他要跟父亲说几句话,父亲去世后,坟墓就修在后山顶上。

  父亲墓地四周的野草长疯了,老赖的心忍不住发酸,他紧走几步给父亲的墓拔起草来。这阵子老是翻来覆去想着外迁不外迁,顾不得到父亲这边来,把父亲孤零零地遗忘在山头。父亲含辛茹苦养了六个孩子,如今儿子们长大了,父亲却去世了。现在几个兄弟都下了决心,要搬到温州城边去,我再一走,父亲,你不会太孤单、太冷清吗?

  山坡上,老赖还有亲手开荒种植的十几亩板粟、蜜桃和雪梨。蜜桃已经有收成了,板粟、雪梨还没到结果的树龄,但明年就有了。明年他还计划在淹没线以上开出一片茶园,种茶的收入稳定,可是明年我还在吗?

  1997年底,赖兆裕还是没走出大山。第二年,他与陈庄的八十来个村民一起“就地后靠”,安置在百丈新镇边上。

  2003年10月的一天,市、县移民办的同志到老赖的新家做客。赖兆裕向客人们介绍了三个哥哥的外迁安置情况,他们年收入最少的有两三万,最多的达六万来块,而自己去年收入仅五千块,其中茶叶卖了三千多块,桃子收了一千多块。“现在想起来有一点后悔,但也不怎么后悔。”老赖说,眼前经济收入是少些,但我有二十亩茶园,茶叶产量年年增加,还有新种的果树,收入也会多起来。看重的是,这几年每到清明,兄弟们都会到老家来,一起给山上的父亲扫墓,要不是我还有家在这儿,他们到哪儿落脚?母亲轮流着在山里山外的儿子家住,年岁大了的人恋熟土,我要是也把家搬出去了,母亲哪儿能跟这山啊、水啊、树啊、父亲的墓啊亲近?

  这天,老赖的母亲正住在他家。交谈间,母亲坐在门口一张竹椅上,眯着眼睛看山。

  风波

  1998年7月初,盛夏,酷热难当。市、县移民办组织的工作队三十多人进驻泰顺县莒江乡政府所在地下村与上村。按移民规划,上、下村四千来人属于第二期移民安置,须在1999年3月前迁移出去。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最后一次核实村民的有关情况,并逐一进行复核,经双方确认后作为移民安置政策兑现的原始凭据。

  一些村民看着工作组挨家挨户地上门丈量、登记,心里头总有点不踏实:“同志,我们外迁哪儿?”“大概瓯海、龙湾一带。”“到底哪儿?”“反正是好地方。”

  村民振振有辞:我们莒江是全泰顺最好的地方,我们安置也要挑最好的地方。

  工作队员很有原则:统一安排。

  少数村民暗地一串连一商量:这样不行,要让工作队白纸黑字写清楚了,外迁安置在什么大地名什么小地名,孬的不要,不写清楚不让进门复核。有人还提道:补偿费过少,莫把莒江人当做乞丐打发啰。

  工作队开始吃了闭门羹,连分头住宿的几个小旅馆,旅馆老板也突然不让住了。一时间,工作队成了乡里最“不受欢迎”的人。好在乡中学放暑假,工作队移驻到空荡荡的教室,打地铺,或睡课桌。队员们继续到各家去做说服工作,但收效甚微。

  一天,一些村民拦住工作队的宣传车,围着工作队员你一句,我一句,有人趁乱扯下了车上的广播喇叭,把车门玻璃也撞破了。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工作队员只好退入中学,关了大门。纷涌而来的村民把校门堵了个水泄不通。为遏制事态的发展,警察把中学门口气势汹汹的几个人带进校门内。

  莒江上下村基本是夏姓,千年宗族亲连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知谁火上浇油:我们的人被打了。于是,更多的夏姓人赶来声援,把学校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情急之下,工作队打电话给乡干部,让乡干部请村干部进学校来,亲眼看一看几个人有没有受皮肉之苦。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村干部出来好言相劝,随后几个人也大摇大摆出了校门。谣言不攻自破,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

  可是复核的工作还是要做。

  时任副市长兼珊溪工程总指挥和市移民办主任的狄乃云,与泰顺县领导商量后决定:凡是在县机关工作的莒江籍干部,这些天不用在县城上班了,全部回家把自己的家门“开”了迎接复核的工作人员,若自己的家不在莒江,就说服自己的亲戚把门“开”了,任务不完成不回县城。

  后来,工作总算慢慢做了下去,但时间也被拖延了。原定的莒江第二期移民推迟到第三期,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龙湾区的龙水、沙城、永昌,一部分安置在瓯海潘桥,果真都是“好地方”。

  在龙湾区龙水,一位夏姓莒江移民提起当年那场“风波”,至今还觉得很窘迫:“那时候人犯傻,后来才清楚,工作队内部有纪律,不能提前说具体安置的哪个村哪个点,政府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好事,我们误会了。”

  通讯员江晏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