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岚清在江南大学演讲 畅谈音乐艺术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11:47 扬子晚报

  十月的江南大学校园,雏菊金黄,桂香飘逸。在共和国建立56周年这个喜庆日子,李岚清同志走进江南大学逸夫馆,与1300多名师生面对面交流“音乐、艺术、人生”的无穷魅力。他用智慧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对音乐、艺术与人生的所闻、所感、所悟娓娓道来,兴之所至还不时高歌一曲。73岁的他以清亮的嗓音、儒雅的谈吐和洋溢的热情,激起一个又一个讲座高潮,引来全场30多次热烈的掌声。省委副书记张连珍、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等一同聆听了讲座。

  历时8年完成《音乐笔谈》

  下午3点,岚清同志走上讲台,在桌前坐下来,讲台的另一侧放着钢琴,他的身后是印着音符、乐器图案和“音乐、艺术、人生”主题词的深蓝色背景。

  “你们肯定很好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每天都干些什么呢?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写书。怎样健身健脑?一是打网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桥牌,四是学篆刻。学篆刻是从71岁开始的。我篆印‘江南老童生’以自勉,请前来我的‘小课堂’授课的老师不要拘束,放开胆子教。”

  随着讲座的展开,多媒体设备在巨大的讲台背景上打出一张张图片,插播一段段乐曲,引领听众在如诗如画的艺术殿堂里徜徉。

  “我在分管教育工作的十年里,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德智体美四育中,美育较薄弱,而美育中的音乐教育尤其薄弱。广大音乐工作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所写的书,大多过于专业,普通读者不易看懂。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很早以前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自己写一本普及性的书,帮助大家提升音乐修养。”从1997年起,他开始广泛收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体会,笔耕8年之久终于写出了35万字的《李岚清音乐笔谈》。这部书亲切朴实地叙述了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年的历史。不久前,岚清同志已把这本书和另一本著作《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的稿费,全部捐赠给教育事业。

  “我今天到这里,目的就是‘煽风点火’,希望大家特别是大学生们都能成为音乐的爱好者,让音乐氛围浓起来。”

  “知识分子要懂经典音乐”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谁作的?”岚清同志问。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上世纪初他在欧洲留学时,就创作了提琴曲《行路难》。”

  “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岚清同志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航天之父”钱学森和夫人、音乐家蒋英的结合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钱老深感音乐启发了他的科学思维,还专门写了《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清华大学作物理与绘画的报告,国画大师黄胄听后感到茅塞顿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的奠基人普朗克,同台演奏小提琴和钢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毕业于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而后才改学经济……“音乐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不反对大学生喜欢流行的通俗音乐,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一点经典音乐的修养,是不够的。”岚清同志列举的第一个例子,便是赵元任作曲、无锡人刘半农作词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中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你看,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而且寓意深刻,加上抒情的旋律,才能久盛不衰,让人百听不厌。这就是经典音乐与流行的通俗音乐美感和生命不同之处。”

  全场宁静,只有音乐像水一样清澈流淌。李叔同的《送别》、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马思聪的《思乡曲》、穆索尔斯基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老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岚清同志时而兴奋地和着音乐歌唱,时而击节赞赏。名曲的旋律像微风吻过湖面,在每个人心里荡漾起阵阵情感的涟漪。

  艺术修养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加一点文化的成分,可以提高人际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岚清同志讲起自己“文化外交”的趣事。受中央委托,2001年岚清同志带队赴莫斯科“申奥”。在“申奥”的关键环节,他宴请莫斯科市市长,请他帮忙为北京“申奥”营造良好氛围。这位市长也很喜欢音乐,他邀请岚清同志一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问他会唱几段?岚清同志回答说:会唱四段。市长兴奋地说:“现在俄罗斯的专业演员也只会唱两段到三段,能唱四段的,可能也就是咱们两人了。”音乐创造了一种融洽的信任感,两人唱罢,市长拍着胸脯答应帮忙。

  “石言志”

  在屏幕上,不时闪动着岚清同志篆刻的印章。捧起他的《音乐笔谈》,一方印在封面上的篆刻,会醒目地跳入视线:爱乐。而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封面闪耀着的,则是《科教兴国》、《振兴中华》。

  这也是他心灵最真实的袒露———所谓“石言志”吧。

  有人戏称岚清同志是“为外国音乐家篆印第一人”。

  岚清同志非常推崇李叔同,讲座中,深情地和江南大学合唱团唱起了《送别》。而李叔同又非常推崇贝多芬,并称他为“乐圣”。岚清同志不无幽默地说:“李叔同先生的篆刻艺术那么高超,为何不给他崇敬的‘乐圣’授印呢?现在,李叔同先生未完成的工作,就由我来斗胆代劳吧!”于是,一方《乐圣贝多芬》的篆印投影到了大屏幕上。岚清同志又说,既然贝多芬可以称为“乐圣”,莫扎特就可以称为“乐仙”。于是,又有两方篆刻《乐仙》和《莫扎特》被投影了出来。此外还有《约翰·施特劳斯》和《圆舞曲之王印》。读着这一方方金石般的篆刻,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就会飞旋而出。因此,在他的众多篆印上,大家听出的是音乐,特别是《乐仙》和《莫扎特》这两方印章,充分显露了岚清同志的才情和创意,他把“乐”字刻成一个乐谱架子的形状,把“仙”字巧妙地刻成了五线谱,而“莫扎特”三个字则由音符和琴键构成。小小的一方印章上,蕴涵之丰富,构思之精巧,让大家理解了什么叫巧夺天工,什么叫艺术人生。

  最近,岚清同志还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一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一方《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岚清同志动情地说:我们这些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在中央的领导下,自觉地从事改革开放的具体工作,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路线的坚决拥护者。小平同志一生中担任过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领导职务,都有党和国家“授印”为证。而我刻的这两方印,一是党和人民对他尊称,另一则是他“自封”的。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科技和教育事业相当落后,小平同志自愿为科教事业奔走,甘当“科技教育事业的后勤部部长”。岚清同志还风趣地提起,当年在国务院工作时期,镕基同志和他都经常说,既然小平同志当了“部长”,我们就要做好“后勤处处长”,以小平同志为榜样,为科教事业服好务。

  岚清同志还语重心长地对广大学子们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希望广大师生倍加爱护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的讲座打开了一扇窗

  得知岚清同志要第三次来校,江南大学的2万多名学子充满了期待。由于逸夫馆容纳有限,全校18个院系每个院系只分到50张票。有幸进场的同学欣喜不已,推迟了国庆回家的日程,留下来聆听这场讲座。

  现场浓浓的爱乐气氛,以及岚清同志为教育、为国事奋斗生涯中与音乐结下的不解之缘和浓浓的艺术才情,令师生们为之动情、敬仰不已。

  商学院的曾凡同学说:“来之前,我想岚清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首长,他的讲座可能是比较严肃的。没想到,他竟然这么了解我们年轻人,而且态度这么平易近人,人文修养这么深厚,让我们领略了国家领导人的另一种风采。”法政学院的朱卫永同学也爱好古典音乐,最近正在学着听希腊歌剧。他说,听了岚清同志的讲座,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原来音乐的世界是如此美妙和广博,今后我要从音乐中吸收更多的养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商学院的新生贾霆则有另一种感触,他说,自己正好处在刚进大学的迷茫期,一下子有了大把课余时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听了讲座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整,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岚清同志的讲座展现了一种丰富而有质感的人生,想要达到那种境界,还有广阔的天地值得去开拓,许多知识要去积累。应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我今天突然有了答案。原来人生的转折点可以就是这样一场讲座。”

  在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岚清同志边讲边唱,激情满怀,他的见解也引起了老师们的思索。长期负责学生工作的邬老师说:“近年来,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强调得多,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今天的讲座让我们意识到,大学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单要学专业,还要进行艺术教育和人文熏陶。这将对大学的素质教育带来深刻的推动作用。”

  除了江大师生,还有百余名各行各业的干部聆听了演讲。市旅游局的一位干部说:“岚清同志钟爱音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听了让人很受启发。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从重要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能有如此充实积极的心态,让人由衷地钦佩!”一位文化干部说,过去大家是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岚清同志作工作报告,觉得他是个睿智的人。今天他把音乐和艺术讲得如此深入浅出,感觉他不仅博学,还很有亲和力,和普通人的心贴得很近。特别是岚清同志讲座的信息量非常大,让我们耳目一新,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岚清同志在讲座中还特别提起《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是熟知其歌,却不知其作者,更不知王莘就是我们无锡人。

  讲座接近尾声时,江大合唱队唱起了岚清同志亲自谱写的《蓓蕾之歌》。接着,全场高歌《歌唱祖国》,把激昂嘹亮的歌声献给共和国56岁的生日。(薛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