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举办文化节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7:5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讯 (记者 张楠)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也是各种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时节之一。“十一”前后,有山西省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双胞胎文化节、首届中国·丹东国际摩托文化节、2005中国(莒县)第三届浮来山福寿文化节、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等等约20多个文化节举办。

  这些节日对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当今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
商业创意被冠上“节庆文化的标签”,包装成现代新世俗文化节,这些节日看似弘扬文化,实则是商业促销,难见深入持久的文化关怀,使得文化节走了味。

  “蜂拥而上泥沙俱下”

  记者随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只需0.16秒,就约有110万项符合文化节的查询结果。查询工具还在查询结果后面很体贴地链接出相关搜索,仅大类别就有网络文化节、汽车文化节、家具文化节、家居文化节、美国文化节、茶文化节、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等,再加上基本属于文化内容的旅游节、电影节、音乐节、狂欢节,乃至啤酒节、

美食节等,真可谓丰富多彩、名目繁多。

  办文化节,需要找一个文化由头,这个文化由头既要有当地特色,又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样搭出来的台才亮丽。富有文化传统的地方,由头好找;缺少文化传统的地方,要找到由头还真难。不好找也要硬找,许多地区便上演“拉郎配”,不管与弘杨优秀文化有没有关系,拉过来就办文化节。去年沈阳为发展旅游,挖掘出个“清文化”,弄出个格格下嫁、皇家礼仪大游行,引来一片争议;还有四川的首届火锅文化节也弄出个“美女导餐”,不但引起很大的争议,还引得当地政府出面干预……这种片面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已有的文化节变成了所谓“促销时机”和“旅游项目”,文化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

  “有文艺明星,有文化名人,就是没文化”

  搞文化节,对有些主办方可能是一次政绩表现,也是一次商机,所以要气派,要风光,于是,请明星、名人,特别是知名学者到场,以表气派,以充门面,但往往是做表面文章。

  有一位据称被某文化节授予“文化大使”的学者,曾被作为李白研究专家受邀参加一个有关李白的文化节。他提前半个月结合该地历史,写了篇关于李白的研究文章,准备在文化节上用。结果,一直到开幕那天,才有个秘书匆匆忙忙接上他到了开幕式现场,和这位学者同来的还有一位影视明星。开幕式上,明星上去唱了一首歌,便匆匆离去。学者的名字在主持人念出的一堆“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之中出现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人理他了。

  在文化节期间既没看见有关李白的研讨交流活动,也没有人再来招呼。学者在当地呆了两天,只得回家。回来后,觉得吃了玩了拿了“于心不忍”,于是将那篇有关李白的研究文章寄给当地报纸,结果,对方回复,“太学术,不好用。”

  明星的目的很明确,拿了钱,作作秀,给你撑一下门面就走人;学者名人基本上就被当做是体现文化节规格的道具,摆一摆,让到场的人看见就算完事。所以说,有人称,现在的文化节“有文艺明星,有文化名人,就是没文化”。

  有些文化节忽略了培育品牌“知名度”

  有业内人士透露,热衷于搞“文化节”,并不说明这些地方多么有文化或多么热爱文化。所谓“文化搭台”,无非是指找一个名义,请几个“大腕”,搞几场演出,在媒体上炒作一番,借着“文化节”的热乎劲,请中外客商来考察考察、座谈座谈,并许之以投资的种种“优惠条件”。

  借文化之名“搭台”,人家一定来“唱戏”吗?很多人以为,文化台一搭起来,就有经济戏好唱,有了前者,后者必然随之而来。主办方着力琢磨的是:搭个什么文化台,又如何拉钱去搭这个台,但效果如何呢?不能说搭台之后都没有经济戏可唱,但确有不少的地方,搭了个文化空台,经济的戏并没有唱起来。说是签了多少合同,但都是纸上的,落实不了。至于文化节中的文化内涵就更没有人关照了,而且不管什么主题的文化节,大多以模特表演、

演唱会等来表现文化,这样的活动虽然热闹,但都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所谓经济也没有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此外,大多数文化节的短视做法,都使自身很短命,仔细看一下各地有关文化节的报道,就会发现大多是“首届”或“第二届”,“第三届”就很难看到了。忽视了培育文化节的“品牌知名度”,最终很难得到大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片面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如学习国外和国内的有些做法,为节而节,把节本身办好,由此创造效益。比如,刚刚结束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就是将本地

传统文化资源和国际前沿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以提高本地知名度的方式创收,这也许是现在举办文化节的一个新的出路。

  相关链接:国外文化节借鉴

  美国玫瑰节,始创于1890年中西部的帕萨迪纳镇。当年有3000多人牵着猎犬在大街上游行,许多人坐着花饰簇拥的马车在大街上奔来驰去,在公园里举办拔河和足球赛等体育活动。每年吸引了世界350多家电视台和近100万人前来,它每年带来的经济收益超过1.5亿美元。

  西班牙潘普罗那奔牛节,起始时间不详。经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小说《太阳同样升起》中大肆渲染,其在全世界影响不断扩大,再加上奔牛、斗牛的惊险和引人入胜,拉开序幕的“冲天响”和全球电视台播放的《我好可怜》的结束曲,很快变成了一个国际性节日,每年的举办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

  美国格莱美音乐节,每年有全球175个国家、约200个城市电视转播,20亿观众收看,仅电视转播收入就达32亿美元;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综合收益每届约10亿欧元;荷兰海牙北海爵士音乐节,靠门票收入养节还有颇多盈余。

  据了解,国外办节城市几乎从没谈到招商引资,但却获益颇丰。他们大多是为节而节,把节本身办好就能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带动消费,促进就业。他们靠节日自身的门票、食宿、演出、电视转播、本地特色消费等长期收入获得持续的盈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