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医疗界“新生代”领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9:08 解放日报

  

上海医疗界“新生代”领衔

  本报讯(记者 顾泳)50多岁的心脏房颤患者胡女士总惦着“救命恩人”———41岁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少稳教授。日前,已经痊愈的胡女士专程上门感谢心中的恩人,“以前看病总想找白发老医生,没想到年轻一代教授技艺同样精湛。”这并非个例,目前上海卫生系统75%重点学科已完成带头人交替,“新生代”年龄都不满45岁。

  催生中青年骨干力量,有着“顶天”与“立地”的双重需要:作为高科技行业,上海上世纪90年代定下了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的目标;与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齐头并进,上海市民对健康事业需求日益攀升。“十五”期间,市卫生系统利用“百人计划”、“医苑新星”等人才工程,培育一批批后起之秀成长,确保医疗领域人才源源不绝、后劲十足。于是,一手秉承师长的兢兢业业、一手融合海派的锐意创新,“新生代”锋芒毕露。

  43岁的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在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等领域的研究震动国际学术界,被美国同行誉为“葛氏现象”;42岁的瑞金医院微创外科郑民华教授,率先在全国实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一举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44岁的儿科医院儿外科郑珊教授,作为国内首名独立培养的儿外科女博士,年均手术300余例、诊治疑难杂症百余例。

  筑巢引凤。中青年骨干之中,具多年留学背景的不在少数。肿瘤医院乳腺外科43岁的邵志敏教授多年留美,乳腺癌研究成果斐然,而立之年却选择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因为“国内有着无可比拟的机遇与空间”。给有志者提供宽阔的舞台,市卫生系统建立“百人计划”,制定培养对象“个人档案”,给予每名入围者10万元研究启动资金,并根据成果追加经费。软实力筑就的人才高地,吸引越来越多高资历“海归”来沪。

  润土育苗。中山医院建立出国培养基金、华山医院选派优秀青年至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深造……针对初出茅庐的医苑新秀,各大医院完善青年医师培训计划,滋润育人土壤。布设全市的33家临床医学中心以诊断疑难杂症、提高临床技术水平为突破口,发挥人才“孵化室”功能,不断给年轻人压担子。上海肝胆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年逾八十的吴孟超教授颇为欣慰的是,中青年骨干已承担近一半手术量,还有两人荣获青年医务工作者最高荣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银蛇奖”,学术造诣不浅。

  多元探路。不仅局限于当个开刀巧匠,中青年骨干最明显的特质在于临床、研究、管理一起抓。“银蛇奖”得主、华山医院院长徐建光教授35岁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在手外科领域堪称一流。他还多次赴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成为管理精英。迄今“百人计划”培养对象中,已诞生正、副校长3名,院长4名,副院长17名,全国专业学会正、副主任委员37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