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感受煤矿变化 “煤文化”并非“没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9:44 胶东在线

  

记者感受煤矿变化“煤文化”并非“没文化”

  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救护大队直属中队的队员正在矿山救援演习中紧急集合(9月30日摄)。“有矿就有救护队”,拥有248名队员的沈煤集团矿山救护大队同国内所有矿山救护队一样,都因煤矿而建。为了抢救生命、财产和保证煤矿安全,救护队员必须在煤矿发生事故或出现安全隐患时紧急出动抢险。遇险出击,平时训练,成了救护队员多
年不变的生活模式。 这支救护队成立53年来,出动救人、排险上千次,仅参与涉及人员10人以上或财产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抢险,就超过了60次,一共救出了百余名矿工的生命,挽回财产损失数亿元。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网沈阳10月7日电(记者 王炳坤)走过十多家矿,下过四五口井,访过矿长、基层煤管员、劳模采掘队长、救护队员、外来采煤工、下岗矿工……记者感到:一批国有重点煤矿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外界对煤矿的原有印象。国有重点煤矿通过硬件上抓先进装备技术,软件上抓科学文明管理,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煤文化”。

  沈阳煤业集团红阳三矿综采一大队大队长陈友联,去年报名参加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采煤专业函授大专班,除了下井上班外,他每天花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记者走过的多个煤矿,像陈友联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尽管我国的矿工群体面临着“学历较低、专业缺乏”等先天不足,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再学习,开始补上了这一课。

  红阳三矿生产副矿长赵培祯,早在十多年前当一线矿工时,就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他们在掘进时遭遇煤层突出,一名工友被埋在了垮落的煤堆里,千钧一发之际,大家冒着煤层可能继续大量垮落的危险,硬是用手刨开煤堆,救回了工友一条命。而今,红阳三矿很少见到矿工之间闹矛盾的,大伙都异常关爱团结。因为了解赵培祯经历的人都知道,下井三分险,要是碰到关键时刻,能帮上自己一把的也就只有身边的弟兄们了。

  沈煤集团西马煤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位副矿长即将上高三的儿子不爱学习,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副矿长领孩子到煤矿井下当了一天矿工,孩子回去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后考取了省重点大学。西马煤矿矿长王国君告诉记者,由于煤矿工作条件艰苦,跟煤炭打过交道的人往往会变得能吃苦耐劳,懂得珍惜,很多人即使走出煤矿,在别的行业也干得相当出色。如今,越来越多的煤炭人正在用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感染着周围的人。在阜新矿业集团海州立井,各个班组的会议室里都挂着每一名矿工的全家福。看着妻儿的照片,丈夫每次下井前都要安全宣誓;而为了守候丈夫回家,很多妻子要等到深夜。42岁矿工张献秋说,下井18年来,夫妻几乎没有红过脸,即使有什么想法,宣誓时一看到全家福照片气就全消了。难怪几年前一位年轻作家来阜新矿区体验生活后,一直梦想找一位矿区的女子结婚,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煤炭人才最懂得珍惜爱情、珍惜家庭、珍惜生活。一个秋天的清晨,当睡在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煤矿招待所里的记者被一阵喇叭声吵醒时,广播里《走进新时代》的歌声让我有了共鸣:团结、珍惜、进取,新时期的煤炭人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完)责任编辑:郑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