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迎来中国新一轮雁阵起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5:5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王立彬)从逐渐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十五”计划期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专家学者认为,区域经济的活跃和发展,将使中国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十一五”规划期间迎来新一轮“雁阵起飞”,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政府职能的全面
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区域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必然结果,未来20年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一股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说。 区域经济从字面上看也许不新鲜,“七五”计划时期提出的“梯度规划”以及东中西部划分都包含区域经济的概念。“但是只有中国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区域经济才成为一种现实,并使区域经济规划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袁钢明认为,从内容上说这是对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真正超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市场发育结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说,区域经济崛起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也就是城市化、工业化从小板块向大板块集聚,市场发展产生了统一的需要、产业发展产生了规模集聚的需要、资源组合产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城市化标志的人口集中、工业化标志的产业集中将使我国现代化从“点”向“面”的发展飞跃和提升。 据介绍,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形成经济区域化,欧洲从最初的欧共体煤钢联营到欧盟扩大后向东欧产业转移,都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资比较的范例。从投入产出效率、产业链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区域经济的强势发展,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应、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范围都将越来越大。 “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区域的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48.6%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说。 “省际壁垒”:区域经济的最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省区市之间的竞争有效增强了区域内经济活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资源低效配置等负面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有关部门发现,目前地区保护行为已经由过去禁止本地资源外流为主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保护手段则由直接下发“红头文件”转变为制定一些只有当地产品才具备的所谓技术、质量、环保或安全标准,达到限制外地产品的目的;保护范围也从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 目前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典型的“竞相让利”,最主要的是土地价格“优惠”和减免地方税。陈耀说,近年来地方政府间的“让利竞争”愈演愈烈。土地方面,一般沿海地区“七通一平”后工业用地开发成本每亩地至少15万至20万元,竞相压价的结果是每亩地价仅为开发成本的一半左右。在税收政策上,各地主要在地方企业所得税减免时间长度上攀比:你实行“两免三减半”(企业获利前两年免征所得税,以后三年减按50%征收),我就实行“三免两减半”甚至“五免”(即获利前5年免缴地方所得税)。 以邻为壑、竞相让利,导致一些地区可利用土地迅速减少,有些地区几乎已无土地可供,国家和地方税收流失、在出口贸易中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压缩并频遭“反倾销”,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危及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张汉亚说:“珠三角刚开始时发展顺利,因为广州、深圳、珠海及东莞、顺德等地同属一省。长三角内各省市竞争就相当激烈,除了招商地价大战外,还有在新机场布点设置上,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考虑。” 在长三角地区,约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1445个镇以上建制政府,这么多政府密集在一个经济区域中,但经济上和市场中的“邻居”,很可能在行政区划上是“外地人”,这使省区经济向区域经济“成长”成为紧迫任务。 区域经济与政府转型相辅相成 记者最近在长三角地区某县采访时,发现审计局四个局长都不在岗,只有一个书记在家。原来局长都到外地“招商”去了,甚至有的干部常年“驻外”招商。 实际上,目前招商引资等具体经济事务,早就成了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许多省地市,每年要给各部门下达招商引资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区县、委局、村镇,甚至民政、教育、卫生、工青妇等部门也不能例外。 陈耀说:“发展区域经济,不是要取消区域内竞争,而是解决政府和企业在竞争中‘错位’,使政府从本来应当由企业资本主导的事务中脱身,去做合格的裁判员而不是当运动员。事实上,国际战略投资家更多看中的不是政府提供的‘优惠’,而是当地优良服务配套环境、规范透明的制度和高效的行政运转体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考验着区域内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也考验着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水平。“东部区域经济腾飞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它们能否成为中国的‘火车头’,很大程度上要看如何与中西部地区更好互动,否则无法形成新一轮‘中国雁阵’,也谈不上起飞。”袁钢明说。 他说,“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中,最重要是区域统筹,因为它能够涵盖所有其他方面。东部区域经济是‘水桶的长板’,而‘水桶的短板’才是决定性的。在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应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龙头’来推动整体发展,这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大课题。” 王小广说,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包括东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外贸和利用外资不平衡,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东部地区渐渐与国际接轨,中西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调整缓慢等等。 他说,国家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应当从中部突破,承东启西,使东中西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东部成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中部成为各种专业化的加工基地,西部发展基础产业和旅游业。这样有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有效发挥中国经济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竞争力。 陈耀说,中国国土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与欧盟不相上下,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一级区域经济规划。目前,东部经济板块的“雁头”实际上已经起飞,中部地区起飞时机也已经成熟。东北地区也在为起飞热身。他说:“区域经济将促使中国政府向自身角色回归,这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关专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