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讲述百姓身边的“太空文明” :太空育种成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9: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黄明、孙彦新) “这葡萄跟乒乓球一样大,汁多味甜,真是太好吃了。”金秋时节,北京市民李晓良在品尝了当地出产的太空葡萄后,赞叹不已。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和探索越来越深,“太空”,正在从一个过去只能想象的领域,悄然走进百姓的现实生活。

  卫星技

  术:天涯若比邻

  “仅一个卫星通信技术,就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告诉记者。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我国卫星电视和广播覆盖率达90%以上。

  以前,北京的电视节目传输到广州,50米高的微波站需要建40多个,还只能在广州和沿线地区收到电视信号。用卫星就大不相同了:凡是它覆盖面内的地点都能收到信号,比微波传输范围广,更快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而今天,

伊拉克战争、世界杯、东南亚大海啸……全球几乎在同一时刻知晓了这些大事。通信卫星的使用,结束了只有几个频道的电视时代,也让地球成为“村落”。当人们在同一时间欣赏到奥运会的盛况时,是否真的应该感谢“上苍”呢?

  2003年10月15日,一个镜头曾感动亿万中国人--航天员杨利伟与家人天地对话。其实,当我们拨打或接听越洋长途时,也是“天地通话”,因为现在我国的国际电话都是通过卫星传输的。至于移动电话,更是如此。

  天上人间,还是人间天上?航天科技,让一切皆有可能。

  “不出门也能看天气”。我们每天在电视里看到的

天气预报,就是由我国的风云一号或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源,这两颗卫星已被列入全球信息共享网络。

  “人们可能不知道,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时,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顾逸东说。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损失高达2000亿元。

  卫星能为人们提供沙尘暴、龙卷风、

地震、火灾、污染监测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量估计与病虫害预报,还能为渔民提供鱼类的位置信息。

  “目前,我国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能力,能够看到海洋的物产情况,哪个地方有鱼群,鱼群大致有多大都能判断,作用不言而喻。”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介绍。

  太空育种:神话成现实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曾经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太空育种,却让“天宫”的蟠桃,“天女”的鲜花,飞入了平常百姓家。

  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就是太空育种。

  不完全统计显示,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1999年到2003年的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先后将甜瓜、蕃茄、西瓜、向日葵、蝴蝶兰、烟草、雅安黄连等植物种子送入太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还搭载了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搭载物品中可精选出优质的品种,其果实大小、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例如,1996年搭载的万寿菊,原本只能开两个月,太空育种后花开了4个月还无败象。1999年四川等地开始种植的太空蕃茄、青椒等,平均产量增加了10-20%,果型增大,品质提高,抗病害和可逆性增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专家梁思礼曾亲口吃过一个500克的航天椒,他说,“维生素含量比普通青椒高,口味非常好。”“目前,青椒种子已经有了14年的育种实践,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大面积推广。”

  目前,我国已有43个品系在大面积种植推广,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苏和甘肃等地都有太空育种基地。

  空间科学:明天会更好

  “人类进步的每一次飞跃,都以对天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最初的人类只适应陆地,两千多年前开始向海洋进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太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把外层空间称为人类生存的第四疆域。”顾逸东说。

  从陆地到天空,每一个新的疆域都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近半个世纪的空间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有的已经用于改善人类生活,有的将在不远的将来体现到百姓生活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说。

  胡文瑞介绍,在人体的几百万种蛋白质中,人类已经了解的不足百分之一。“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蛋白质可以生长出很大的晶体,可以用来进行结构分析。如果应用到制药上,每分析成功一种蛋白质的结构就会生产出一个新产品。”

  据悉,美国一般用于开发一种新药的研发费用在5到10亿美元,平均耗时5年左右。空间环境下研究蛋白质无疑会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成果可能用来改变人类健康状况,解决食品、医药等问题,大大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胡文瑞估计,“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然而,成果一旦应用,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将是难以估料的。”

  除此之外,空间材料学的研究成果也被认为可以直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用一种叫做“沸石”的材料作为催化剂炼油,科学家们以提高炼制效率百分之一为目标,在空间展开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国每年炼油花费900亿美元来算,一年可节约9亿美元。

  “我国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计划,中国一年需要约20亿吨煤,如果能通过空间试验把效率每提高千分之一,按每吨煤4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就是8亿元的效益。”

  胡文瑞说。他认为,这个试验只要两三次就会有一定结果。

  可以确信,不断发展的航天技术,正在让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太空文明”的成果。

  太空资源,天机无限。

  2005年10月,人类第三个太空游客已经上天,中国也将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人类,正在向“太空文明”时代迈进。而对太空的探索,人类却才刚刚开始。(完)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