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圆梦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北京成长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7: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圆梦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北京成长录
辛勤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
    背景

  时间:9月末的一天下午。

  地点:北京腾达大厦大会议室。

  台上,外来务工人员脱下了平日里穿着的工作服,个个西装革履,正在激动地演讲着;台下,也坐满了外来务工人员,个个笑容满面,掌声不断。

  原来,他们正在参加北京市国资委和北京市建委联合举行的来京建设者“与国企发展同行,与首都文明同行”征文演讲比赛。

  据举办单位介绍,这项活动是今年7月18日开始的,得到了广大来京建设者的积极响应。

  旁白

  在外来务工人员描述他们与国企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心路历程的字里行间和与记者交谈的言谈话语里,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这些外来务工者奋发进娶追求理想,建设北京、建功奥运的炽热情感;同时,记者也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融入首都文明的紧迫感,以及北京给予他们如家般的温暖。

  据统计,目前在京的外来务工人员有近400万人。他们在京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备感知识欠缺的压力

  “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在深刻地感受到北京的现代和文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面对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他们有着几分兴奋几分好奇,但更多的则是迷惘。

  石利民来自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镇刘胡兰村。1997年7月的一天,他抱着开阔眼界、出外赚钱的目的,来到了日夜向往的首都北京,在中铁十六局集团开始了打工生涯。

  “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在深刻地感受到北京的现代和文明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施工中我看到了老师傅的精湛技艺、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自己文化知识和施工技能的欠缺与之形成巨大差距。尽管只是一名普通农民工,但我还是感到知识技能欠缺给工作带来的诸多不适应。”石利民说。

  和石利民一样,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

  付连相的家在燕山主峰雾灵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1983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在家乡闯荡,曾经做过小买卖、进过果品厂。但受家乡经济条件的限制,始终不能改变贫穷的现实。

  1989年春天,付连相和村里的一伙年轻人,背着行李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加入到京城“打工族”。北京的繁华喧嚣让第一次走出山村的他们不知所措,由于没有技能,只能在北京市政总公司一个下属企业里做壮工。

  当时和付连相一拨儿来的人还都在干力气活儿,而技术工种全是正式工。付连相私下里想:“北京这么大,要建的工程还多着呢,缺人是肯定的,但不绝缺只会卖力气的人!要想留下来必须长真本事。”

  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一直萦绕在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员杨双双的脑海里,“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更深地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上午,杨双双迎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的外宾。此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习,杨双双以笔试96分、口试满分的好成绩荣获了《北京市商业英语初级资格证书》,因此她非常热情地用英语向外宾问好。

  外宾非常绅士地点了一下头,请杨双双介绍一下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

  杨双双详细地给外宾介绍了两三种保健品,外宾都不满意,最后杨双双又拿了一盒保健品,但还没等她说话,外宾看了标签的价格就说不要不要。见此情景,杨双双耐心地向他讲解此产品贵在何处。外宾看杨双双用英语介绍得这么好,便说买两个疗程的。

  当杨双双用双手递给外宾商品时,外宾从钱包里掏出200元当小费,用流利的普通话对她说:“谢谢你为我周到的服务,我为你而感动。”

  杨双双笑着用英语说:“谢谢您先生,这钱我不能拿,我只是做了一个服务员应该做的。”

  外宾笑了:“今天来你们商场是想探个虚实,我觉得你们商场名不虚传,我看中了你们这里的服务质量和商品经营。这次来是想和你们商场签一个长久协议的。”随后递给了杨双双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一个外企公司的董事长。

  记者感言

  外来务工人员是涌动在城市大动脉里的特殊血液。在今天的北京,他们的数量已经有近400万人。

  这些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着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和施工技能的欠缺与北京的现代和文明形成的巨大差距,往往令他们感到迷惘和困惑,感到渺小和无助。

  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重体力劳动,辛苦不说,贫穷的现实依然不能改变;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中都感到诸多不适应,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深切感受到:要想在首都这个大都市里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知识改变了我的人生

  “北京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一生用不完的知识财富。”

  “刘胡兰先辈能够为国捐躯,我为什么不能为国家建设多掌握一项技能呢?”石利民想。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边工作边学习,掌握一门精湛的施工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石利民在众多民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懂技术、会算账、能管理的多面手。

  石利民并没有满足,又报名参加了各种技术培训,拿到了国家认可的技术上岗证书,成为了一名技术熟练的骨干。后来,他又参加三年的函授学习,2001年拿到了大专毕业文凭,真正成为了一名知识技术型务工者。

  “我亲眼目睹了

北京地铁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受到了技术知识对于工作生活的重要,更懂得了知识、文明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素质。我从一个知识欠缺、认识肤浅的毛头小伙,成为一名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建筑工作者。”石利民深有感慨地说,“北京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一生用不完的知识财富。”

  在意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后,付连相决定从测量技术、市政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白天,付连相和乡亲们一起干活,收工后人家都累得不行躺着休息,他还忍着疲劳强迫自己看书,学习市政技术知识。平常干活的时候也留心观察,一有空儿,他就去其它工地看别人是怎么管理的,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有时碰巧赶上带班的工长为“棘手”的活儿挠头,他就用自学的知识,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一年后,付连相被提拔为施工班长。

  1990年腊月,付连相迎来人生命运中的第一次转机。因为一个工地发生事故,原施工队被清退,他临危受命带着队伍进驻现场,结果只用了3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得到了甲方和市政领导的好评。

  这次,付连相得到了一份特殊的奖励:参加工长培训班,系统学习市政工程管理知识。

  在半年的脱产学习中,这个信念始终支持着付连相,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非常难懂的课程被他一一攻克。199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全部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付连相对施工管理和技术规范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后来他创办自己的公司奠定了基矗

  1999年,付连相参加了国内第一个赴澳旅游团,全团50个人是清一色的知名企业的老板,只有他一个农民。别人是休闲游览看风景,而他是奔着悉尼奥运会市政设施去的。

  巧的是,2000年春天,国家建设部院内道路改造同时要修建一个小步行街和一个休闲广场,采用一种新型舒布洛克彩砖,付连相接了这个任务。

  当时甲方一个负责人问付连相:“这活儿在国内还没有人做过,好几个大公司都放弃了,你行吗?”

  付连相回答说:“我行!我在悉尼见过,琢磨过它的施工工艺。”甲方负责人笑了。原来,这项工程正是受到悉尼奥运主会场前休闲广场的启发而设计的。

  由于付连相他们漂亮地完成了这一工程,取得了甲方的信任,后来又陆续取得了几个施工项目。

  2002年,付连相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切感受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员工的素质。为此,付连相先后送20多名工人去院校学习深造,还将有价值的书推荐给员工看,要求他们写读后感。

  记者感言

  “知识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深切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像石利民、付连相一样,开始自觉地通过学习和培训,努力成为一名知识技术型务工者,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提到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等等,他们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提高却较少有人关心和关注。

  曾有调查显示,四成外来务工人员竟然连一本书都没有,80%的外来务工人员收工后的时光主要是靠“睡觉”和“闲聊”来打发。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上免费的夜校,希望能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一些科学致富的手段。

  北京有一个温暖的家

  “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来京务工者深切地感受到皇城根给我带来的惠泽,首善之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每当唱起这首歌,路帅就会感慨万千,“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来京务工者深切地感受到皇城根给我带来的惠泽,首善之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路帅来自河北景县。

  2003年,路帅来到了北京中铁十六局集团四公司西开项目工地做了一名木工。他永远忘不了开工的第一天,项目经理对全体外来务工人员说的那句话:“你们是首都建设的生力军,是建设首都的功臣,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西开项目部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了。”路帅心里不由得涌出了一股暖流,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2003年年底,路帅如数拿到了6000多元工资,并寄回了家。妹妹打电话告诉路帅说,妈妈拿到汇款单后高兴地对四邻说:“我儿子有出息了!我儿子有出息了1听到这里,路帅激动万分。

  路帅告诉记者:“跟这样的国有企业干,再苦再累也值得!我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企业增光添彩,为首都增颜添色1

  在北京,还有许多人在关心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成长。

  谁能想到:如今祁飞虎已经从当年一个目光茫然的来京打工者,成为一家大型国企杰出的宣传工作者。

  祁飞虎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1988年,高考落榜后,他决定到家乡以外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人生之梦。于是,他背上行囊,来到北京,走进了中建一局五公司,当了一名经济民警。

  面对仰慕已久的北京,18岁的祁飞虎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助。他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挣点钱,开开眼界,买台拖拉机回家种地———这就是祁飞虎初到北京的“理想”。

  参加工作的最初几个月,祁飞虎除了站岗、执勤,业余时间就是打牌、聊天、逛街。一天,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这么年轻,精力又充沛,利用业余时间学点知识、学点技术,对你的将来很有帮助,这样平白浪费大好时光,多可惜呀。”

  领导的话,对祁飞虎触动很大。从此,他不再做无聊的事,有空就去光顾书店或

图书馆。读书,让祁飞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更让他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

  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不再感觉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在北京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感言

  外来务工人员知识和素质的提高,不但是他们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他们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城市应该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1如今,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重视并逐渐加以解决。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素质的提高,应该是而且也必须是下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改善他们劳动条件的同时,许多人也开始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不再把北京当做异乡,因为他们和北京一起发展、一起成长,在北京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文中人语

  一个从农村走向都市的青年,在北京这个大舞台上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一晃,17年过去了,如今,北京的万家灯火中也有一盏属于了我。我想说的是,我来北京的时候,只想要一缕春风,而北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祁飞虎

  我感到有一种责任、有一种冲动激励着我,虽然我是一名漂在北京的外来打工者,是一棵无名小草,但我心中的北京是我值得为她付出一切的第二故乡。我愿为新北京新奥运增添一点绿色,让世界为北京喝彩,为中国喝彩——石利民

  随着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在首都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应该用更高的道德品质来要求。做一流的市民,创一流的环境,并用一流的服务为北京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坚信,首都这座历史名城一定会为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杨双双

  北京给我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是首都北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首都的文明熏陶了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我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必须放宽视野,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为奥运做贡献,才能与首都共发展。———付连相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我想对首都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豪地说:在离家很远之地,在万家灯火之中,在徘徊无助之时,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关怀的家,一个让我依恋的家——路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