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心助学该不该有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7: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一位生活并不富裕的工薪人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南宁一贫困女孩的继续求学资助了1.2万元,但女孩却以不堪忍受与其签定的“助学合同”中的约束条款为由,称“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悄然退学。资助方获悉真相后,倍感爱心受到伤害,毅然将其告上法庭,要求按约双倍返还资助款。9月29日,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对这一罕见的助学官司做出了一审判决:原告提出的双倍返还违背了“赠与”的本旨,受资助女孩只需偿还实际受资助额共1.2万元。

  2003年11月,当时在海外工作和居住的陈先生,通过网络认识了南宁女孩小诗(化名)。那时的小诗正在南宁市江西中学就读,其父亲早年在车祸中丧生,母亲收入不稳定,随时面临辍学的困难。

  陈先生了解到小诗的处境后,深表同情,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为慎重起见,陈先生特向小诗的班主任求证并取得书面证明材料。同时,为确保小诗努力学习,陈先生提出双方最好签订一份助学合同,小诗和其母亲也认为此举合情合理。

  于是,2004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小诗与陈先生就捐资助学一事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小诗在上学期间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如果违反合同将双倍返还资助费用。如今坐上被告席的小诗辩解道:“当时我觉得合同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必须考上大学本科那条,但我没敢提出来,当时只想有书读就是好事,因为如果不签就没书读了。”

  在随后的一年多里,陈先生陆续寄来了1.2万元,作为小诗的学习、生活费用。小诗也经常通过网络向陈先生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2004年6月,小诗表示希望能转学到南宁市第28中,以便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陈先生欣然赞同并按其要求迅速汇来了7000元转学费。从2004年9月开始,小诗便以28中学生的身份给陈先生写信,陈先生也一如既往地给小诗汇来学习生活费。直到2004年12月,陈先生写往28中的信被退回才发现:小诗不但没有转学到28中,而且已于2004年7月即退学在家。

  震惊之余,陈先生反复劝说小诗复学,并表示愿意继续资助她,可小诗以压力太大为由拒绝重回学堂,并于2005年4月参加工作。

  协商未果,陈先生将小诗及其家人告上了法庭,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共计2.4万元。今年7月底,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受理了此案。

  资助方称伤透了心被资助人诉说心中压力

  爱心助学本是一件好事,没想到最终却对簿公堂。陈先生表示,打这场官司让自己伤透了心,他走上法庭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小诗还钱,而是希望给她一些压力让其重回课堂。在庭审期间,陈先生依然表示,只要小诗重返学校,他愿意撤诉并继续资助她。

  然而小诗却铁了心不愿回头。“受资助的日子,我的压力很大,但我的学习成绩确实不好,我只能退出,法院判我赔多少钱我都会赔。”小诗表示,她宁愿用自己每月600元的工资慢慢偿还欠款也不愿再履行助学合同。

  小诗说,签了合同之后,每个月陈先生都要我上网向他汇报情况,不管是学习的还是生活的,而且不许我这样、不许我那样,连坐什么车回家都要向他汇报,我有一种被“盯”的感觉。

  进入高一后,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小诗觉得自己不可能考上大学本科,萌生出了要降低标准读中专的想法,但陈先生极力反对,这让她有些想不通。加上当时小诗的家庭生活日渐艰难,家里的伯伯得了脑中风,母亲每天四处借钱,而陈先生却让她不要管家里的事情,只要安心学习就行了,这也让她难以接受。思量再三,小诗选择了悄然退学。

  小诗坦陈,自己没有告诉陈先生就退学是自己不对。“他对我的期望太高了,我怕他伤心”。

  对小诗的退学,陈先生感到十分遗憾。他说,在自己资助小诗前就看过她的成绩单,并询问了相关老师。老师表示,以小诗这样的中等成绩,通过努力考上“三本”没问题。

  陈先生称,在助学合同中,其实只有“不许退学”这一条是不能商量的,如果小诗违反的是其他条款,他不会起诉她,也不会要求还款。小诗擅自退学的行为的确让自己很生气和难过。据悉,陈先生的家在广东农村,家境并不富裕,目前他在广州工作每月也只有2000至3000元的收入,而小诗并不是他资助的第一位贫困生也不是惟一的一位。

  编辑感言

  受助女孩小诗(化名)为了人格尊严,毅然决定退还助学款,可以说是出于自立自强的目的。捐助人陈先生因感觉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而愤然将小诗推上被告席,可以说是处于人格自尊的目的。这起助学事件本来是桩好事,但双方为什么却“反目成仇”?这是编者在编辑这篇稿件时反复在追问的问题。受助者与捐助者都是出于人格自尊的目的而做出了选择,但可惜的是双方未能进行足够的换位思考。特别是捐助者,他可能很难理解受助者蒙受的心理压力。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小诗正是因为接受了陈先生的资助才变得“憋屈”的。如果真心地为了小诗的成长,捐助者应该不难理解小诗退还捐款的举动。

  穷孩子已经承受了物质匮乏的压力,如果还要承受人格挤压的压力,那将对他们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社会在设计资助穷孩子的制度与方法时,应当考虑穷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资助者而言,“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至于受助者是否感恩戴德,其实是不必要在意的。让受助者与捐助者都感到快乐,这才是捐助行动的本来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