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乡村道路建设何日走出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3:05 大众网-农村大众

  国庆节返乡,赶上雨天,乡间道路上,坑坑洼洼,处处积水,自行车、农用车一路颠簸,泥水四溅。记者问乡亲:拉上几车沙石垫一下,路就好走多了,怎么没人管呢?乡亲也是一脸茫然:谁来管?谁来干呢?

  记者的家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东部农村,从一条国道拐下,东行不足2公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小村庄。记忆中,20年前,记者还没从那个小村走出来的时候,小村通往外
界的这条最好走的“大道”,虽没有现在这么宽,但路况并不像现在这么差。那时,路面上只要出现了坑,村干部马上就会组织村民去填上,路中央总是垫得高高的,即使下雨,也存不住水,大小车辆一般不会像今天这样在泥水里打滚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过去,劳力都有义务工,像修路这样的事儿,不难解决,现在,义务工取消了,村集体又没有钱,路坏了,大家都着急,可是,拿什么去修呢?

  乡亲们的困惑,是如今乡村共同面临的困境。因为工作关系,记者到许多村庄采访过,其中,有许多村庄道路条件大有改善,但也有不少村庄改善不大,有些村庄的路况甚至不如从前。前些年,乡村道路建设,一靠农民劳动,二靠农民集资,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之后,义务工取消,集资取消,道路建设顿时失去了投入主体。

  最近几年,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各级政府正在加大对包括道路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村通”工程即是一例,但据记者观察,即使所有的村庄都通上柏油路,乡村道路建设仍会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村村通”建设的配套费用,村里从何而出?二是道路维修、养护的费用,从何而来?农村经济发展,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道路建设就会成为农民走向小康的瓶颈和障碍。在家乡,记者就目睹了这样一幕:邻近的一个村庄,盛产板栗,今年板栗丰收,价格大跌,村民把成堆的板栗堆在村头,等待客户,但慕名从外地赶来的一位贩运户,却在这个村西二三公里处,对着坑洼不平的进村道路,一筹莫展。

  (新华社济南10月9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