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渔灯舞申报国家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3:05 深圳晚报

  沿袭百年渔家精神点亮一抹海岸风景

  渔灯舞申报国家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刘万专报道素有“渔灯舞之乡”美誉的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栏吓村的村民们,经过精心准备,在2005年国庆节期间的鹏城金秋艺术节舞台上重演“渔灯舞”并一举荣
膺金奖。据悉,在深圳市文化局刚刚完成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草案中,“渔灯舞”榜上有名。沉寂了近50年的渔灯舞蹈,重新被众多灯光和目光聚焦。

  秉鱼为舞百年孤独

  沙头角街道沙栏吓村的渔灯舞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年82岁的老艺人吴马生回忆说,他9岁(1932年)就参加了沙头角沙栏吓村渔灯队。他说:“当时我还小,还不是正式的队员,只是帮着扛趸(道具,纸糊的桩)。我们一般下午7时出门,到了演出的村时约晚上8时,在禾堂(晒谷场)演出,每场演一个多小时,一晚上最多时要演两场,最远去到‘马尾下’(地名),要走一堂多路(5公里为一堂)。”

  市文化局的有关申报材料介绍,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了9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就因沙栏吓的渔灯舞而上榜。现在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还保存有上个世纪30年代表演渔灯舞伴奏用的一个小鼓和两对大钹。

  群鲤竞游祈佑丰收

  渔灯舞是古代沙头角沙栏吓村渔民为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模仿鱼的习性编成的情节性民间广场舞蹈。据介绍,表演渔灯舞时,渔民都以“渔灯”为道具,配上音乐、锣鼓,时而盘旋起舞,时而腾挪跳跃,其舞姿粗犷、优美,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渔灯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大的长有七八米,分好几节,每一节都可灵活摆动,里面点上蜡烛,由一人或多人舞动。渔灯舞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热闹的鼓乐声中,红鲤、青鲤、黑鲤次第出场,率领虾兵蟹将款款而行,之后随着紧锣密鼓声进入狂舞。渔民们利用民间武打的弓步、马步和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情节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前辈手艺再传徒弟

  先前大鹏湾一带的村庄每逢重大节庆都要邀请他们去表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后来渔灯舞在当年“破四旧”中逐渐沉寂。

  2003年,沙头角街道办拨款10万元用于沙栏吓村重组渔灯舞;2004年,盐田区政府、街道办拨款150万元整修中英街回归广场,用于渔灯舞表演;2005年起,盐田区政府将每年拨专款20万元以扶持、保护渔灯舞,培训渔灯舞演员。

  中英街社区工作站刘伟强是一个在沙头角土生土长的原居民,“据我所知,渔灯舞好像只有沙栏吓村的村民才会玩,大鹏湾其他地方都没有。”刘伟强说,村里现在只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才记得已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渔灯舞。政府近年开始挖掘渔灯舞,村里的老人们一听说要把渔灯舞重新搬上舞台,便亲手制作了渔灯,还手把手地教徒弟,成了渔灯舞的“导演”。一些在香港打工的后生哥(年轻人)也兴致勃勃地赶了回来跟村里的老前辈练习舞渔灯。

  有关专家认为,渔灯舞是一种颇具岭南特色的广场舞蹈艺术,起源比较久远,对研究岭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以及审美学等都有较高的价值。中英街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纷纷表示,渔灯舞是深圳与香港地区的居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目之一。深圳市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文化”,东部漫长的海岸线旅游业发展迅猛,沙头角渔灯舞,无疑正是海洋旅游业的一大闪光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