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打击医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2:17 京华时报

  背景公安可常驻医院打击医托号贩

  据报道,近日,卫生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号贩子”、“医托”专项执法行动。

  通知要求,对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充当“医托”行骗和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
医疗秩序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号贩子”、“医托”活动频繁的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可根据需要设置警务工作室,依法打击处理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详见本报10月9日02版)

  辨析问题关键在“医”不在“托”

  “医托”之可恨,在于其不仅谋人钱财,更有可能耽搁治疗,伤人性命,确须采取严厉措施。不过,有关部门采取的这种对策,怎么看也像一出拙劣的幽默剧,搞笑,却又让人笑不出来。

  “医托”为害,其关键显然在“医”而不在“托”。若没有黑心医疗机构和黑心医生存在,再高明的“医托”也孤掌难鸣、毫无用武之地。可以这样说,“医托”只相当于是鱼钩上的“饵”,而那些不良医生才是“钩”,“饵”虽然摘去了,只要“钩”还在,就说不准有哪条“鱼”又会倒霉。所以,当务之急是把“钩”撅断,而不是忙于“摘饵”。

  “医托”泛滥,病根在于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失控,在于不成功的医改。这是“皮”,黑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是附着于这层“皮”上的“毛”,“医托”只是在“毛”中应运而生的一群寄生虫而已。只要这层“皮”及其上的“毛”仍在,“医托”这类寄生虫就会抓之不荆

  公安进驻医院,对付“号贩子”或许尚可,因为“号贩子”可以被抓“现行”,容易获得证据。但要对付“医托”,从操作层面上或许就难以奏效。“医托”只是起个推荐指引作用,而患者之间对医生的医术医德等口口相传,自古皆然,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哪个是“托”,哪个是热情的助人者。

  更何况,“医托”还有“明暗”和“大斜之分。公安进驻医院能够对付的,显然只是那些太过明目张胆、且在骗人手法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托”,对真正的“大托”和“暗托”是无能为力的。据8月12日《扬子晚报》报道,西安市东郊某“非营利医院”通过急救、公安、交管等部门的人员给医院输送病员,每介绍一名病号可得数百元“业务介绍费”:120送一个病人,300元提成;交警送一人,200到300元提成……对上述这两种“医托”,试问驻扎在医院的公安又有何招术?

  因此,公安常驻医院打“医托”的办法,浪费警力不说,事情本身也属隔靴搔痒,让人无法寄予多少希望。既然“医托”现象只是不成功医改的后遗症之一,只是一种表征而非“疾脖本身,就须从根本入手。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10月10日文/之间

  求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酿出恶果

  有一个必须弄清的症结所在:“号贩子”和“医托”行为之所以猖獗,不是因为打击缺位或不力,而是因为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带来的必然后果。

  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与此相对应的是,乡镇医院和农村卫生所生存艰难,对很多病种没有收治能力。同时,一些基层医院为了“市场化”搞创收,把一些科室承包给外人经营,一些假冒伪劣的江湖郎中趁虚而入。这就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百姓‘迷信’大医院”的景象出现。

  指望医院警务室的设立能够改变一种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当然不可能。问题是,当资源分配的格局仍不能趋向公平的时候,我们又如何能对有关部门的一纸通知,以及“号贩子”“医托”专项执法行动的效果抱以乐观预期?更何况,以常识而言,只要存在一条通往利益的道路,那么这条路上就不可能少了人影绰绰。因此,当优势资源处于垄断性高度集中之时,当“有的求医者连挂个号都要等上20多天”之时,出现“一个14元的专家号被卖到400元”的现象,出现“号贩子”“医托”猖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也就注定了单纯的打击不可能有多大作用,更丝毫解决不了“全国人民上‘协和’”之怪现状。

  以当下之计,警务室开进医院似乎显得必要而迫切。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问一句的是:医院警务室还要开多久?换言之,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何时能够扭转?

  摘编自《晶报》10月10日文/杨耕身

  纵论公安进驻医院可能诱发腐败

  笔者以为,以警权治“号贩子”可能蕴藏着腐败:一方面是警察权力面对“号贩子”时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越大的自由裁量权对应着越严重的腐败;另一方面是,贩卖专家号依附于垄断性的医疗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化、链条化、集团化的暴利事业,这个食利群体不会轻易在外力强制下退出,反倒具备充分的“诱腐资本”。

  对一些警察来说,让他们去治理“号贩子”,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敛财的肥差;而对“号贩子”来说,原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无本万利,如今不过是要多付一点“打点成本”———不过,狡黠的“号贩子”是不会承担这多出来的成本的,成本会通过涨价转移到患者身上:警察看得紧,如今生意难做了,兄弟,多掏点钱买专家号吧。

  摘编自《沈阳今报》10月10日文/吴思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