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九重阳节,回家看看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2:38 现代快报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是南京人的传统习俗。可如今的重阳节,早已不见了一家老幼登高望远的情景,只有三五成群的老年人结伴而行。我们年轻人多久回家看望一次老人?我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老人的心思,你知道吗?

  最爱吃面条,儿子不知道

  姓名:蔡宏

  年龄:65岁

  住址:南湖街道文体社区

  最喜欢吃的食物:面条

  最喜欢做的事情:和两个孙子一起在南湖广场打羽毛球

  蔡老告诉记者,他最爱吃面,因为既方便实惠又好吃。他知道子女工作忙,所以只要逢年过节能来看看他就满足了。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他揽下了照顾两个孙子的活。他最喜欢的是和两个孙子一起到南湖广场打羽毛球,对他来说,这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当记者向蔡老的两个儿子问起蔡老喜欢吃的食物时,大儿子说是“喝酒和排骨”,小儿子起初说“不清楚”,后在记者提醒下想起父亲最爱吃面条。问到父亲最喜欢去哪里玩,最喜欢做的事,兄弟二人都说不知道。

  一起吃顿饭,需要理由吗

  姓名:梁素芳(化名)

  年龄:68岁

  住址:洪武路街道龙王庙社区

  最希望的事:儿子、儿媳回家吃饭

  梁奶奶的两个儿子工作都很忙,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对她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

  当记者问及父母的结婚纪念日时,大儿子突然笑了起来。他告诉记者,有天一早接到母亲的电话,通知他们晚上一定要回家吃饭,他就开始和老婆琢磨今天是什么重要日子。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断定当天是老两口的结婚纪念日。当两人将精心挑选好的礼物送给老人时,梁奶奶却犯了糊涂:“咦,奇怪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呀?你们干吗送我礼物?”其实,那天梁奶奶只是买了一些好菜想让儿子尝尝,大家坐在一起谈谈心,交流一下近况,那种温馨的氛围才是她最需要的。

  房租随便给,只想说说话

  姓名:黄桂英(化名)

  年龄:80岁

  住址:洪武路街道棉鞋营社区

  最喜欢做的事:和亲近的人聊天

  黄奶奶长期独居,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在澳洲定居,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

  儿女也曾帮黄奶奶找过保姆,但她却拒绝了,她说:“要么他们回来陪我,要么就不要担心让我一人独居。他们以为我缺个保姆,实际上,我只想有个人能说说话。”住在两室一厅的大房子里黄奶奶觉得很寂寞。一年前她找到了居委会,让社区主任帮她把一间屋子租出去,对房客的要求只有一个———陪她说话,其他东西包括床、被子、枕头她都提供好了,房租随便给多少。

  社区主任帮她找了个四五四医院一位医生的远亲———34岁的打工妹小张,她说老人一听见她的敲门声就高兴,因为这样她会觉得是自己的儿女回家来看自己了,晚上就能睡得特别踏实、特别香。

  环境虽好还是想家

  调查地点一:雨花康复院

  雨花敬老康复院2001年开办,走的是高档路线。进该康复院800元起价,最高每月要收2500元(包间)。那里不仅伙食好,工作人员还非常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经常组织活动。可就在这样好的环境里,康复院内的40位老人还是因思亲心切,经常发生各种出人意料的事。

  思家行为之一:逃跑

  梁丽梅院长说,初到康复院,很多老人都不适应,吵着要回家。工作人员一个不留心,老人们就自己溜走了。其间,一共有6位老人偷偷往家跑,有的还不止跑了一次。

  有些看上去老态龙钟的老人,跑得却非常快。工作人员找到他们时,他们都跑上好几公里了,有的已经跑到闹市区了。

  思家行为之二:绝食

  记者采访时,82岁的李爱蓉老太太正坐在床边,专心致志地读着《笑话大全》。院长梁丽梅告诉记者,李奶奶今年1月刚来时,非常想儿女,每天都哭着闹着要回家。为了回到儿女身边,她“绝食”了好几天。最后,工作人员哄她“吃饭就带你回家,不吃就不带你回家”,这样才把她骗吃饭。现在,李奶奶与大家处熟了,情绪才变稳定一些。

  思家行为之三:装病

  有一位姓黄的老奶奶为了能够回家,动辄就装病,经常说:“我膀子疼,打电话给我女儿,叫她赶快来看我。”她还经常故意跟女儿告状,说工作人员“太坏”,经常使劲拽她,把她弄疼了,叫女儿带她回家。不过,女儿后来知道黄奶奶是故意找茬,说工作人员不好,只是为了找个借口名正言顺回家。

  附:雨花敬老康复院共有40位老人,其中36位老人是有子女的。每周都来看望老人的子女占15%,半个月一次的75%,一个月一次的10%。

  调查地点二:白云亭社区托老所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自己年岁大了,吃饭、洗衣、日常生活都是问题,我们不能拖累子女。他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做父母的不能这么自私埃”住在托老所的83岁周大妈无奈地说,“我想得很开,安心住在这里,就是对子女的最大支持。我现在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了,只想不拖他们后腿。只要他们经常来看看我,我就很满足了。”

  白云亭社区托老所护工介绍,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想住在托老所里,他们只是不想拖累子女,70%的老人是希望白天在托老所里搭伙、娱乐,晚上则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因为理解自己的子女,他们都不怎么说出真实想法。托老所的工作人员说:“有些老人刚来的时候很不开心,觉得是自己的子女不要他们了。经我们耐心劝慰,他们才逐渐适应托老所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住在托老所的二三十位老人中,约95%的老人有不止一个子女。其中20%的老人,子女每个星期来看望老人两次或以上;每月被看望一到两次的老人超过七成。

  94岁高龄的孤寡老人谢树还身患残疾,每天坐在床上。“我在这里生活得不错,托老所的工作人员都很认真、细心地照顾我,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出去走走。”

  【专家解读】

  分析:关爱方式发生改变

  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王荣发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代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对老人的关爱形式因此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关爱方式已经有所淡化,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经常只是以电话或短信、互联网等新的关爱方式与父母联系,弱化了传统的关爱方式。

  但是,老人在观念上能够接受的大多还是传统关爱方式,不是仅仅物质上就能满足老人对子女的需要,老人更需要精神关爱,希望多一点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能真实地感受到子女的关爱,要少一点虚拟的关爱形式。

  应对两代人要相互理解

  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的陶蓉主任认为,老人和年轻人观念之间的差异,即所谓的“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老人和年轻人要做到的是,接纳这种差异的存在。

  陶主任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方式,有的父母从小对孩子就很严厉,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尽量逃避,不去看父母,而父母会觉得孤单,认为孩子不孝,实际上孩子是在用逃避反抗父母的严厉。这些个案表明,家庭矛盾的产生多是因为沟通方式出现问题,而要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相互的尊重和接纳很重要。

  精神需求应当重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邹农俭副院长说,现在很多家庭认为婆媳关系难相处,所以子女与老人分开居祝

  “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去看望老人,客观上,他们工作压力大,有了下一代后,他们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而在主观上,很多人认为老人只要有吃有穿,不生病就可以了,不去看望也没关系,但事实恰恰是,经济上没有问题的老人,最缺乏的就是子女的安慰和看望。

  养老模式需要创新

  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王荣发教授则建议:从大环境来看,社会上也应该对年轻一代适当地教育引导,代际间应该更多地交流、沟通。社区也要发挥一定作用,多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哪怕是组织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才不会感到孤独。社区记者钟晓敏杨扬黄艳邵瑜郭芷冰周鹰徐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