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九重阳唠叨几句给小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4:18 山西晚报

  

九九重阳唠叨几句给小辈(图)

  小的时候,妈妈给女儿梳辫子,现在妈妈年纪大了,让女儿给您梳一回头发。

  编者按

  也许你老了,你愿意儿孙绕膝,还是找清净在回忆里孤单生活?也许你还年轻,你是否愿意跟已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你是否会经常听听他们的唠叨?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节日———重阳节,我们的记者走进老年公寓、太原市红十字托老中心、空巢老人家、百岁老人家中,聆听这些白发苍苍老人的心声:他们生命的寄托都在孩子身上,他们不只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他们理解孩子、感谢孩子,他们渴望天伦之乐,又担心会给子女带来麻烦……

  本版内容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原音记录,他们的心愿是那么的简单,可实现起来似乎又那么的艰难,我们希望这组来自老人心底里的声音能够打动每一个为人儿女者,耐心地坐下来和父母们聊聊天聚一聚———然后成为一种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采访中,许多老人担心自己的话登上报纸后,会让儿女们“不好看”,为尊重老人及他们的儿女,我们隐去了部分老人的真实姓名。

  心愿篇 李大爷:希望天天过周末

  我72岁了,一个人过。几乎每天我都盼着过周末,因为孩子们休息,可以回来陪我,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愁吃,不愁喝,就是有点闷……

  孩子们平时工作忙,根本回不来。就算周末,有时加班出差也难得回家看看。儿子倒是挺孝顺,想把我接回家,可是在这片住惯了,就是不愿意搬到那20多层的高楼里。所以,自从老伴4年前去世后,平时只能是一个人生活。早晨起来就跟大院里的老伙伴们一起锻炼身体,白天看看报纸打打扑克,唠唠家常还好过。可是一到晚上回到家,一个人静下来总觉得空落落的。很多周末,我都想让孩子他们一家住下,可他们太忙了……碰上孩子们叫出去小聚一下,心情特别好。可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孩子们懂事,送米、送面、送奶,天冷了保暖衣也买回来了,但仍像缺点什么。我患有高血压,有一次,半夜起来上厕所,可能是起得太猛,一下子摔倒了,半天都没爬起来……人老了,都想呆在自己的窝,还有人劝我找个老伴,可这么一大把年纪,也不想招来什么财产纠纷、子女矛盾。所以就这么过了,哪天照顾不了自己了,再说吧……

  如果说还有什么心愿,那就是孩子们身体健康,有空多回来转转。

  祝愿篇 熊奶奶:个个平安活百岁

  来到太原铁匠巷宿舍百岁老人熊又新老奶奶家里时,慈祥的老人正盘腿坐在床上。

  出生于1904年的熊奶奶说:我这辈子不识字,可是一直过得很幸福。老头子1948年就去世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个个都特别孝顺。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儿子,也有毕业于北京二外的姑娘,不是工程师就是人民教师,就连重孙、重外孙也都上了大学。这让我这个不识字的老婆子很高兴。

  好多人都问我长寿秘诀,其实只要心情好了,身体也就健康了,也就可以活大年纪。活了这么大,我很少生气,也不爱串门说长道短。那一次,有个邻居家儿子儿媳和老人关系不太好,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主动跟老人和孩子说了说,现在那一家人过得可好了。还有,平常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比如每天坚持擦擦家、搓搓脚心、按摩按摩,一方面活动了胳膊腿,也省得孩子们操心。希望大家少生气,个个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牵挂篇 刘大娘:家人和睦最重要

  孩子,你们现在怎么样?说实在的,妈妈挺想你们的,特别想大家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可妈妈现在又怕一家人在一起,因为自从你爸爸不在了,你们聚在一起就吵架。每次看见你们为一些事情争来争去,我这心啊真比用刀捅一下还疼。

  妈妈70多岁的人了,身体现在越来越差了,也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有空,妈妈想见见你们。

  有时候,我也会想,你爸爸比我有福气,在世的时候你们都很孝顺,一直到终老也没看到你们争啊吵啊的。人们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你们年轻,总也理解不了这话的意思。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和和睦睦,健健康康更重要的呢?

  妈妈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这样想你们,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跟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真希望你们能像从前一样,相互照顾,到时候,妈妈包你们都爱吃的饺子,咱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多高兴碍… 感谢篇 杨大妈:最大安慰是儿女

  妈妈今年66岁了,细想想老大家的孩子都上高中了,真是不服老不行了。幸好我的身体还行,你爸爸的腿伤也好多了,老年公寓里的服务员每天都要扶着他走路、锻炼,现在一次都要走十几圈呢。

  这几年公寓里的老人多了,大家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我和你爸爸也能互相照顾,生活很开心。所以你们千万不要担心我们。当初就是因为不想给你们添麻烦,我们才提出来要到这儿的。现在工作压力很大,你们那么辛苦每个星期还要来看我们,公寓里的其他老人都很羡慕我们,说我们有福气,儿女都很孝顺。

  我和你爸爸在部队呆了一辈子,现在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出力了,惟一盼望的就是你们工作好,生活好。这是我们的最大安慰。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孙子们都还小,学习是最重要的,肯吃苦才能取得好成绩。

  寄语篇 陈大爷:艰苦朴素代代传

  我今年78岁,1个儿子4个女儿。儿子从小是脑膜炎后遗症,身体有些残疾,有什么事也指望不上他。大女儿和三女儿对我最好,经常来看看我,我到托老中心就是大女儿给我办的。四女儿家庭不幸福,女婿犯了脾气又砸窗户又砸门的,两个人刚离婚了,他们的孩子跟我倒挺亲的。我来这里7个月了,刚开始住不习惯,搬回去住了一段时间,可回去连饭都吃不上,就又来到托老中心了。

  我想让我的孩子理解我,我受了一辈子的苦。我4岁就没了母亲,21岁又没了父亲,没有了家,只好在姑姑家住下,姑姑对我又不好,连高粱面、玉茭面都吃不上,只给我吃高粱叶子一类的东西。我13岁就开始给别人打短工,干过印刷、纺织、保安……还当过勤杂工,洗锅做饭倒脏水,这些事都干过。我希望他们的孩子要艰苦朴素,毛主席说,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的这些孙子孙女们,花钱大手大脚,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天天睡懒觉。我说他们还不愿意听,社会再进步,也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老传统埃

  自责篇 老王:艰苦总有到头时

  孩子,咱们有快一年没见面了吧,说不想是假的。有时候特别想你们,心里空落落的。可是爸爸又能和谁说呢?只能在心里想想。爸爸的眼睛看不见已经有15年了,这么多年来,不仅照顾不了你们,还给你们添了那么多麻烦,爸爸对不住你们啊!那会儿你们还小,在学校里总有人欺负你们,还说“你爸爸是瞎子”之类的话,可你们回家从来不说。你们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心里都明白。

  现在,你们都去北京了,女儿工作、儿子上学,我这心里也觉得踏实了。把我送到了老年公寓我过得不错。想想自从我眼睛看不见了,这么多年咱们一家就靠我230块钱的工资生活,从没给你们买过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可是你们从没怨过我,也都争气,老大找到工作,现在还要供弟弟上学,老二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出来打工。要是爸爸没有失去眼睛的话该有多好,你们也不用那么辛苦。

  中秋、国庆节来的时候,爸爸特别想让你们来看我一次。可是我又想,北京到太原,光路费就要花多少钱啊,你们挣那几个钱不容易,留着干点别的吧。以后,没事你们也不用总打电话,爸爸在这儿挺好的。你们安心工作、好好念书,我就高兴。

  感念篇 张大爷:懂事儿女快乐父

  我叫张文新,今年77岁,有4个儿子1个女儿,去年9月因为得了偏瘫来到托老中心,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身体恢复得不错,孩子们也三天两头地来看我,又买这又买那,每次来都想方设法让我吃好喝好,老伴还在这儿陪了我4个月。儿女们都非常孝顺,儿媳妇就跟我的姑娘一样,我们老两口也恩恩爱爱,一辈子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现在一家人都和和气气,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就想告诉我的老伴和孩子们,因为你们,我过了个幸福的晚年。

  知足篇 李文琴:你们让妈很幸福

  妈妈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根本没想过老的一天,会需要别人的照顾。现在83岁了,耳朵、眼睛都很好,腿脚也很灵便,别人看到我都不相信我的年龄。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这话没错,你们四个姑娘都孝顺,妈妈有你们,已经很知足了。

  自从那次出门买菜迷了路,被110给送回来,妈妈才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老了。现在来到老年公寓,我在这认识了很多朋友,隔壁比我大三岁的老姐姐张巧文是我最好的朋友,每天叫上她和楼下的老王,我们都要开个小会,安排今天都干点什么。还常常帮助公寓里的服务员做点简单的家务。只盼着自己身体好,你们都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旁观篇 相关人员:内在孤单靠亲情

  57岁的服务员李大爷,从老年公寓投入使用起,就在那里工作。听说记者是在重阳节采访老人,李大爷放下墩布叹了口气:“人上了年龄最需要的是亲情,最需要的是孩子们常来看看,不是一阵风放下东西就走的那种,而是应该多腾时间与老人们唠嗑。其实他们心里很孤单1

  一家老年公寓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进入老年公寓居住的大多老年人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半残疾、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二是儿女们要结婚,为了给他们腾出房子,老人只好选择住进来。他说,居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面对生活积极开朗,但在节假日临近之时,不少老人都很落寞。在节假日,只有一小部分的老人会被家人接回家。还有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老人们念叨最多还是希望子女在身边陪伴,哪怕是只为他们端上一杯热水。管理人员表示:尽管我们努力为老人们营造家的感觉,但还是无法代替孩子们对老人的亲情。老人们嘴上说孩子们忙,不用常来看我们,但实际上哪个老人不希望孩子们能常来瞧瞧他们!我们终究无法从根本解决老人内心的那种孤寂感!

  策划:本报记者 赵晋燕

  采写:本报记者 马继玲 任志霞 见习记者 杨晶 赵清源

  摄影:本报记者孙亮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张保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