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变规划 一字之差透三大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7:18 荆楚网-楚天金报

  据新华社电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

  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从1953年开始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
“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与以往的历次五年计划不同,“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统计显示,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超过99%。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毫无疑问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信号二: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翻开以往的五年计划,各类指标的具体程度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像。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通过计划逐一配置重要资源,所以各项指标定得非常细。陈耀认为,过去我们制定的微观具体产业发展计划,更多属于市尝企业和资本自我调整的内容。而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

  信号三: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

  “‘十一五’规划将强化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并成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如此评价这种变化。

  “由计划到规划,表明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陈耀说。专家分析,在“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