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循环之后要“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9:10 南方日报

  声音

  万建民

  谁都在说循环经济的好处,可是循环经济的发展遇到的困难不少,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试举两例:

  某地有一个“太阳能小区”,安装有较为先进的太阳能系统,为居民提供宾馆式热水服务,节能效果颇为明显。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少用户弃用这一节能系统,改装用电或燃气热水器。原因很简单:自来水1吨才2元多钱,而太阳能热水竟要10多元一吨,居民们难以消受如此“昂贵”的节能服务。

  在另一地,不少纺织企业建立了“中水回用”系统,技术上没问题,但就是迟迟不见投入使用。究其原因,还是成本因素——要达到回用标准,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为2.2元左右;而眼下,该地区每吨自来水只卖0.8元,每吨污水的处理费也只要0.8元。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的水价体系下,对于企业而言,节水无利可图,循环系统的闲置便不可避免。

  这两处地方的做法,循环是能够循环起来,但这不是循环经济,而是循环“不经济”。现实中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循环起来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但是因为不能做到“经济”,最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得到推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动力也就逐渐减弱。

  不但要循环,还要做到“经济”,这应当是循环经济的生命力所在。当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投了多少钱、科研部门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行业制定怎样的标准之类。这些问题是必须关注的,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某些循环项目、节能产品,轰轰烈烈地上市,最终却静悄悄地收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可行性出了问题。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固然需要,但是如果忽略了市场机制,过于依赖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却难以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那么这种经济模式注定难以持久。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决定的。

  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基本常识,在当前资源能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循环经济能够最大化地节约资源能源,必然具有“经济”的可行性。为什么现实的状况会和根据常识作出的判断发生分歧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常识在很多领域并没有成为现实。譬如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缺陷。现行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将开采和使用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成本考虑在内。也就是说,资源的使用者一般不需要为自己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付出代价或者付出足够的代价。这部分代价目前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来负担,这就降低了资源使用的成本。同时,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在这种情况下,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还要高,这就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牢牢把握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局部问题甚至仍在继续恶化这一基本国情,将有关制度建设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通过制度创新,重新构筑循环经济的赢利模式。

  我们要的是循环“经济”,而非循环“不经济”。

  摘自《经济日报》2005.9.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