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贫困人口为何越减越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9:10 南方日报

  声音

  余闻

  日前,联合国发布了《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尽管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上升20位,列
第85位,“但是中国减贫的步伐明显地放缓,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超过90%的减贫任务都是在1996年以前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近10年来,中国只完成了不到10%的减贫任务。

  去年,国家扶贫办也曾透露,2003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的减贫步伐放缓,又如何看待某种程度上贫困人口越扶越多的现象?

  我想,这首先与贫困人口的结构改变有关。经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多年持之不懈的扶贫努力,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主要是“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以及居住地自然条件和外部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人群等。这在扶贫上被称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对于这部分人群,继续沿用现行的开发性扶贫方式,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开发式扶贫针对的是有一定脱贫能力的人,通过一定的项目,帮助他们利用当地资源自我发展。但对于这部分人,无论是提供贷款,还是技术支持都没有用处。所以,必须用“输血”的方式,也即“救济式扶贫”,直接把资金发给贫困人口进行救助。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成本的提高,扶贫也存在边际效益的递减。据估算,在“九五”期间,脱贫一个人中央投入的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大概要2800多元;而到了2002年,相应的资金已高达15000多元,是过去的5倍多。换言之,投入相同的资金,过去可以救助5个贫困人口,现在只能救助1人。毫无疑问,扶贫边际成本的提高,无疑会大大拖延减贫的步伐。

  其次,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也使得扶贫效果不彰。不仅如此,在扶贫资金的发放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目前基层扶贫资金的发放主要看谁的扶贫报告写得好,写的理由最正当。于是,一些乡镇领导为了争到扶贫资金,胡编乱造理由和数字,并明里暗里给拨款的人送去相当高的回扣。对于乡镇来说,这反正是国家的钱,是无本生意,能得多少是多少。所以宁愿自己得三成,而拨款的领导得七成。即使这三成,最后能落实到贫困人口身上的,也少而又少。

  除了上述原因外,我国扶贫效果的递减,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在一系列制度设计上的不公。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的推行,学费越来越高,看病也越来越贵,这不仅加重了现有贫困人群的负担,阻碍了他们脱贫的步伐,也使得低收入人群随时都有可能被抛入贫困行列。近年来,因教返贫和因病返贫人口的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正是制度设计上的一系列不公平,使得我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

  扶贫不仅是扶贫办的任务,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把扶贫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重新设计一套公平的社会制度,并减少扶贫中的腐败。

  摘自《学习时报》2005.9.19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