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廉政大家谈:“贫困帽”为何不愿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9:41 检察日报

  【新闻背景】号称“内蒙古第一县”的准格尔旗,人口只有27万,因盛产煤炭而富甲一方,2004年全旗GDP达95.01亿元,财政收入12.5亿元,在全自治区101个旗县中名列第一。就是这么一个富裕地区却至今仍旧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享受各种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据报道,此种现象在内蒙古并非个别,一个由贫变富的旗因自摘“贫困帽”,旗委书记竟成了“罪人”,遭到家乡人臭骂。

  “贫困帽”为何不愿摘?这种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本报就此展开讨论。

  “贫困县”何以成了“香饽饽”

  南京热电厂尹卫国

  好处多多,不愿摘穷帽就不难理解。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扶持这种不实的“国贫县”使国家宝贵的扶贫资金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引发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甚至滋养了一批靠扶贫款生活的“寄生虫”。

  “贫困县”成了“香饽饽”,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扶贫政策和做法进行反思。

  反思一,“国贫县”何以成了终身制?据报道,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是1993年认定的,12年过去了,有的旗县早已脱贫致富成为经济强县,可仍戴着穷帽子。10多年的变化很大,上级有关部门为何不对“贫困县”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不说年年评估,两三年总得评估一次吧,脱贫了就该及时摘帽,致富了岂能还在吸吮国家的“奶水”?“扶富不扶贫”的怪事反映了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不尽责,管理缺失、缺位的现状。

  反思二,上级对扶贫资金的流向岂能当“甩手掌柜”?据了解,内蒙有的贫困县把政府扶贫款当做“唐僧肉”,不是用做农村扶贫开发,而是截留用于机关建设楼堂馆所、购买小轿车等,扶贫款成了奢侈享受款,非常值得警惕。上级政府对扶贫款的流向和用途有监管职能和职责,要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扶贫、用到农民身上,撒手不管或监管不力都是责任的缺失和失职的表现,理应追究。

  反思三,扶贫岂能只“输血”不“造血”?在有的地方扶贫就是送钱送物,“贫困县”钱花完了,物用尽了,再伸手要。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送钱送物,更要输送技术和人才。因此,现阶段的扶贫要侧重“造血”功能,增加“造血”的科技含量,大力倡导脱贫也是一种政绩,鼓励贫困县自力更生走出贫困“泥潭”。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纠正制度缺失

  山西省临猗县检察院高波

  探讨这一现象首先要说说一顶“贫困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贫困县享受包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减免”、农业“两减三补”等各类资金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涉及财政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公安干警的警服、计划生育专用车等,都全部由国家无偿赠送。另外,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以上种种“好处”,自然令非贫困县羡慕不已。

  经济强县愿戴“贫困帽”,折射出扶贫政策的若干制度缺失。

  其一,“贫困县”的界定标准操作性差。现行贫困标准主要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两项标准,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这样,在争取扶贫资金时,一些地方往往多报贫困人口数量;而在邀功请赏时,他们又乱报脱贫人数,夸大成绩。其二,贫困动态监测、评估调整机制滞后,难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经济强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实现“自我反哺”?其三,地方扶贫配套资金“一刀切”。扶贫部门应当根据各贫困县的实际财力,重新界定其配套资金比例。其四,经济强县摘掉“贫困帽”之后,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如何扶持使之脱贫,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国务院扶贫办日前称,调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全局性工作。即使需要调整,也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经济强县的“贫困帽”到底是摘还是不摘?这个问题也许会以此为肇始,最终得到圆满的解答。

  网友看法

  原因何在

  ■归根到底是一个“利”字作怪。“贫困帽”不仅饿不死人,还会带来种种好处,因此在有些人眼里它实际上是一顶“黄金帽”。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刘异国)

  ■这种现象表面看是一种欺诈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腐败。它说明少数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不强,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扶贫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 武桂生)

  ■原因有三:一是当地有利可图;二是对官员有益无害;三是干群观念未转变。“贫困帽”可带来实惠,国家资金可“白拿白用”,戴上并保装贫困帽”是政绩,何乐而不为?

  (江西省瑞金市法院 钟文华)

  ■这种现象折射出我国评定贫困县制度的缺陷。这种评定采取国家分名额、省里具体确定的方式,其运作过程缺少公开与透明,也缺少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 (山东省临清市检察院 张瑞臣)

  如何应对

  ■关键要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必须建立激活与淘汰机制。制定一套适合贫困县特点的考核指标,如每年一考核,排出名次。尤其对“装穷”的贫困县要强行“脱帽”,确保国家扶贫政策、资金用到刀刃上。 (安徽巢湖日报社 王旭东)

  ■要使贫困地区真正脱贫,首先是要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特别是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的脱贫项目的监管、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真正脱贫,避免脱贫后又返贫的恶性循环。

  (重庆市渝北区检察院 肖中伟)

  ■笔者建议,对于“贫困县”的设定应该与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挂钩,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摘帽”工作的领导干部,予以降职或免职处理,相信这样就没有哪位领导干部再愿意或者再敢躺在“贫困县”的“摇篮”里永远不肯“断奶”了!

  (辽宁省东港市检察院 徐正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